到了与苗卫彬约定的这一天,张玉兴早早的把新作院里的工作安排好,随后上马赶往京城方向。由于时间还早,张玉兴也不急着赶路,信马由缰的慢慢走在官道上。
马上就要进入到腊月了,张玉兴也不知道千年前的农历和后世的公历怎么换算,估计在后世的公历已经是快要过元旦了吧。放眼望去,整个天地间几乎是看不到什么绿色了,虽然还没有下雪,但是北风吹在脸上已经是非常的冷了,夏日里活跃的动物们现在已经看不到踪影了,只有光秃秃的树枝在风中挣扎。
等到张玉兴赶到长庆楼时已经是快到午时了,把马交给酒楼的小厮牵去喂草,自己踏进了长庆楼,给门口的小二通报了姓名,随后就被小二带到了顶楼。等张玉兴上到顶楼一看,整个顶楼已经被完全包了下来,如今已经来了十几个人,大多都是二十岁上下的年青人,正或坐或站在一张桌前高阔论,一个一个倒是神采飞扬。这时做为东道坐在桌前的苗卫彬听到楼梯口的动静回头一看,见是张玉兴上来了,急忙起身迎接,两人见过了礼后为张玉兴介绍了下其他人。
现在来的大多都是官员子弟和外戚,虽然名气不大,个个身后背景都不一般。其中有閤门通事舍人符惟忠,他的出身来历可是不小,乃是五代将门之后,先后曾出仕在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五朝的符彦卿的曾孙,要知道符彦卿的三个女儿分别为周世宗、宋太宗的皇后,符惟忠就是以其外祖母贤靖大长公主恩荫为官的,虽然到了现在没有了太宗时的显赫,仍然在外戚圈子中资历深厚。
另外还有三班奉职李惟贤,是明德太后的之兄李继隆的孙子,也是个家世显贵之人。在他旁边站的是三班借职李璋,这位就是当今官家生母李太后的弟弟李用和的儿子。当初刘娥太后临朝称制时期李用和穷的差点饿死在街上,还是吕夷简劝说刘娥善待李太后的家人,刘娥才派人找到他并给了他一个小小的武官。
现在赵祯把其生母李太后接回了宫中,虽然没有对外公布身世,但赵祯是个极为念情的人,为了弥补之前对生母和李家的亏欠,对李用和一家是格外的亲近,再加上李太后对自己的亲人也是处处爱护,看在李太后的面子,李用和的官职可以说是一年之中连升几次,不管是谁来劝说赵祯都不行,根本压不下来他的升官速度。
别看李璋现在的三班借职虽然只是个不入流的小武官,薪俸更是少的可怜,但是在座的这些人不管自己家里是多么显贵,在京城之中多么势力庞大关系众多,就没有一个人敢轻视李璋一家的。只因为现在赵祯把精力主要放在升李用和的官上面,还没有来得及顾到他,用不了几年时间,李用和的官升的差不多后,李璋也会迎来飞速升官的待遇。而且不光只是升官快,最关键的就在于官家对他们一家人极其信任也极为亲近,这就不是官职大小能做到的了。
在李璋的身边还坐了一位十几岁的少年,却是他的弟弟李珣,因为现在年纪还小并没有荫官。另外旁边坐着的还有一位二十来岁的青年,乃是济州防御使,群牧副使李端懿,这位则是万寿长公主所生,李遵勖之子,万寿长公主那可是真宗的妹妹赵祯的姑姑,所以他可是赵祯的姑表哥。可以说这里面的几位,虽然现在都比较年轻官职都不突出,却是北宋中极为有势力的一群人了。
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上来,也包括了一些将门中人,其中最让张玉兴意外的就是杨文广的到来,一个原因是他几乎是在座人之中年龄最大的,已经是三十多岁人到中年了。另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杨文广是大名鼎鼎的杨家将的后人。可惜和评书中不同的是,杨文广是杨业之孙,父亲是杨延昭,而且从15岁其父杨延昭去世后就门荫入仕,加入禁军,到如今已经是33岁了,仍然只是一个小小的班行,班行相当于后世的排级干部,基本就是是宋军中最低的职位了,包括了三班借职和三班供职两级,是从九品的武将职位,再向下的三班差使,三班借差,殿侍,甲头之类的,已经是不入品了。
看起来杨文广和李璋都是三班借职的班行,但是人和人是不一样的,李璋是赵祯的表弟,只是刚刚恩荫为官,赵祯现在主要是升李用和的官职,到后面几年李璋的官职也没有少升,最后去世时还被赠了太尉官衔。
而杨文广自从父亲杨延昭去世后,仕途就一直非常坎坷,由于杨家是被招降过来的,一直就受到其他将门的排挤。没有背景门路的正常武将升迁需要军功来决定,像杨文广的父亲,祖父都是屡立战功才得以不断晋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