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禀皇上,臣有事启奏。”</p>
朱瞻基一打量,原来是工部给事中杨信民,他母亲刚死,从绍兴府回来。</p>
给事中的位置很重要,很多官员都是从给事中和御史中提拔出去的。</p>
“请讲。”</p>
“臣因母病故,途经嘉兴之时,嘉兴知府齐政言:嘉兴之负与苏,松平,太祖之时,尚有百十万之民,现仅有八十万口。</p>
逃户日甚,盗寇扰民,政令不畅,疲于应难,恳请皇上允于奏,增益四县。”</p>
这个事情是有,朱瞻基派遣胡概去调查,要不是旧事重提,说不定就拉下了。</p>
嘉兴府毗邻苏州府,松江府,湖州府,杭州府,是重要些的粮食产区以及主要的棉绸产区,手工业发达,下辖嘉兴县,海盐县,崇德县。</p>
“胡概你觉得呢?”</p>
“皇上圣明,嘉兴地广人稠,官田多,赋税重,特别是运送粮食,任务重,路途遥远,转运困难。</p>
皇上用海路运输,节约了粮食,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善政也,百姓之乐事也!</p>
然,王事之兴,百姓之困也。</p>
皇上,处庙堂之高,当体察百姓之苦。</p>
嘉兴府实属鱼米之乡,赋税重地,官员治理不得力,理应加强。”</p>
“众卿以为如何?”</p>
“臣无异议。”</p>
“臣赞同。”</p>
“嘉兴之地富庶,百姓却贫困,又处沿海,恐遭倭寇海盗窥视,当严加监视,确保安全。</p>
既增新县,当勤政爱民,公私分明,廉洁自律。</p>
新县不能筑城,划地为牢,主动缴税。”</p>
“启禀皇上,老臣斗胆问皇上一个问题。</p>
敢问皇上,今粮食足用,户部每年的税收款也有近亿,可是这么多钱都用在哪里,钱又到哪里去了呢,为什么还要发行国债?”</p>
“是啊,钱够用就好,为什么还要借钱呢?”</p>
“这个问题问得好,打个比方,比如开河,原本他们呢在家里种田的,不管多少,好歹有个收成,能够养家糊口。</p>
现在地不种了,改为做开河,发粮食和工钱,就是挣工钱,原来是劳役,是没有工钱的,所以钱就是这么多出来的,钱又回到老百姓的口袋里了。</p>
还有移边实民,修路,铺桥,造船,养兵等等,这些都是多出来的开支。</p>
至于为什么要花这些冤枉钱。</p>
其一,公平。</p>
比如说嘉兴府,所缴纳赋税占浙江一半,还要负责运粮。</p>
离得远的,路上要吃掉一半,又耽误时间,很没有效率。</p>
光靠卖粮食那点钱够吗?万一有个三病两灾的,那不得玩完?</p>
其二,土地面积终究有限的,而人口越来越多,怎么去养活这么多人?</p>
除了扩边开荒,只能拿出钱来养工了。”</p>
“既然如此,借的钱总要还的,又拿什么来还呢?”</p>
“百姓有钱了,自然拿钱来买布,买农具,买铁器,偶尔打点酒,生意好了,税收就多了,自然可以拿来还钱了。</p>
比如在辽东,借钱给老百姓买地,等他赚了钱,不仅还了债,还缴了税。</p>
其它的地方也一样,北方普遍缺木材,缺牛马,缺医少药,甚至缺水,这些都是可以大有作为的。</p>
除了有粮还要有钱,山西多山又少雨,还要交那么多粮,就不能往河南挪动一下吗?</p>
河南是大明的腰,腰不好,人就直不起来。”</p>
“皇上说的也有些道理,只有下了种才能种出庄稼,可是借债也要有度,回本也要时间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