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教授一直认为路远投资一家所谓的民宿只是为了迎合小蓝的任性,毕竟现在还只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国家的经济还出在刚刚起步的阶段,还没有更多的中高收入群体出现。民宿这样的消费概念微免太提前了。
但是在路远心里,觉得实现一个年轻女孩的梦想比金钱重要的多。对于金钱,他现在的态度是喜欢和厌恶各半,现在他终于明白,哪怕是这个世界上最贵重的东西一旦你拥有,或是有机会拥有更多的时候,都会变得不那么贵重。想到那句“等闲识得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的诗,他不禁躺在床上苦笑了起来。
原本想着赞助一笔款子,修一条红光农场通往国道的乡路。没想到这样的计划到了县政府却卡了壳,现在农场还归生产建设兵团管理,要修的这条路既有农场的土地,也有县里的土地。双重管理的体制下造成修路的计划根本无法立项。
虽然杨志远教授也试图疏通一些关系,看看能不能先上车后补票。但是最终的结果还是被搁置下了,修路的计划最后还是无疾而终。
好在路远对这些事本就是可有可无的态度,修也可,不修好像也没什么影响。
虽然地方政府的领导们并不知道民宿应该是个什么样子,但是招商引资都是政府的大事,更何况是来自京城的投资。对民宿不管是土地还是立项到是全程绿灯。路远表示无奈之余也只能悄悄地和杨老师抱怨,本来以为最难搞定的事儿反而很容易,而以为很容易的事反而泡了汤。
不过杨志远可不想就这么放过自己的学生。虽然大多数知青已经回了城,但是农场的橡胶厂依然还在。受困于管理体制和资金投入不足的原因,一年到有半年是停产的。
这个工厂是当年知青来的时候建成的,寄托着很多人的理想和记忆。杨志远知道自己这个学生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很重要的一点是路远拥有资本和超前的商业意识。
杨教授特意抽了一个时间,领着路远去看了当年知青们种下的橡胶园。又忆苦思甜一般带着他走了一遍有着典型时代特色的橡胶厂的厂房。
路远自然“闻弦歌而知雅意”,他也知道随着国家经济的提速,汽车制造将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有力的引擎。投资一家具有自己原料基地的橡胶厂,利润是可想而知的。只是这个行业一直都不是他的投资方向,钱没有问题,问题是没有合适的管理人员。他可不想投入一笔资金最后打了水漂。
所以他还是向杨老师提了自己的两点建议,当然只是建议。杨老师在佳琳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却从来没有要求过回报。所以就算是杨老师直接要求他投资,路远也没有拒绝的理由。何况他对于知青这一代人内心充满了尊重和同情。能够为他们有一些事情,他也觉得与有荣焉。
他的建议也很简单,一是希望可以全资收购,另外自然是一样杨老师能够提供一位能够担得起管理责任的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