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板栗的前世今生(2 / 2)

在中国进口鲜板栗的历史源远流长,民国时期就有

商人骑着毛驴行走在乡间,收购农户家里的板栗。据说新中国建国之后,中日还未建交的那些年里,

只在中国进口两样东西:板栗和竹器。还有专业人士考证说这是周总理特批的。

每年大多数农户的板栗,都要通过县外贸公司和各级供销社收购出口,在各级外贸公司出口创汇步履维艰的形势下,冀西县外贸公司却一枝独秀成了享誉全省的明星企业,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路远家所在的村子——老王庄,也是新镇板栗集中种植的村子之一,每年的产量都不少。板栗大概在每年的中秋节前半个月左右的时间成熟,因为品种的关系,不同的栗果收获的时间会相差一个多月。所以收购板栗的时间几乎要持续两个月。

这个时期在新镇收购板栗的主力当然是镇上的供销社。因为销路和政策的原因个人还没有几个收栗子的。此时的供销社还没有什么危机意识,工作还是挺滋润的,到点上班,到点下班。

板栗成熟的季节,栗蓬会张开,晚上风一吹,自然脱落到树下。乡亲们每每都要起个大早,太阳还没出来的时间已经到了自家山上,每一家的栗树顺着山场分布在不同的地方,中间的辛苦实在是不足为道。然而在农民本身,辛苦似乎从来都不是问题,只要自己辛辛苦苦换来的收获能够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能够让一家人多上一些欢笑他们就已经很知足了。白天还要去田里收割粮食,捡栗子只能是一早一晚的时间。中国的农民是没有劳动法,也没有星期天的,有的只是负重前行的泪水和汗水。

即使这样,栗农们为了早一点卖掉捡回来的栗子,还要起大早让家里不太能干农活的孩子或老人去排队。栗子要一户一户的收购,筛选。筛子筛完了,分成等级,再按照每个等级多少钱,给卖栗子的农户开票。钱一般是不会现场给的,要等着秋收完了的某一天,拿个发票本子到每个村的村部,大喇叭一广播,大伙在拿着发票的底联去村部结算。

老百姓卖完了栗子,手上拿到的说到底就是一张抬头写了一家人户主的名字,和斤数钱款的条子,这就是被后世诟病很久的打白条。卖栗子、卖粮食都是这样。终于等到他们拿着条子,去村里给老百姓结算的时候,镇政府还要带着一帮人,联合着派出所一起到村里。一头算好了应付多少钱,另一头就拿出账本,看看这家应该交多少统筹提留,多少农业税以及各种附加的费用。最后算完,能拿几个钱回家的农民凤毛麟角。

在这里,并不想说中国的农民有多伟大,是多么的忍辱负重。但不得不承认,千百年来,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都没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可以忍受贫穷,可以忍受背井离乡,可以忍受一代又一代的统治者们的剥削和压榨。只要他们还能活,就从不抱怨,吃亏受委屈似乎是他们的宿命。大多数的**一边向吸血鬼一样拼命的压榨他们的每一分钱,一边用鄙视的眼睛看他们。感谢那位伟大睿智的老人,他给予了这片土地上的大多数人民追求公平的希望和可能,让更多的人可以靠自己的努力,而不是出身去拿回属于自己的公平。

路远无意挑战现有的购销模式,他还只是一只小蚂蚁,能影响的只是自己身边极少的几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