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自闭情感障碍(1 / 2)

凡人而 4041 字 2023-11-30

抑郁情绪是常见的情感成分之一,是每个人都会存在的一种负面情绪反应。

当个体遭遇挫折、失败、生死别离、意外事故或是期待落空、看不见希望时等消极事件时,就会出现该情绪反应。抑郁情绪不等同于抑郁症,是可以借助自身和外部力量摆脱掉的。

生活中经常听到有人在说“郁闷”、“烦躁”、“别理我、烦着呢”等语言,成为与“爽”、“酷”等流行语齐名的口头禅。实际上这些词都是抑郁情绪的代名词。

抑郁情绪与抑郁症不同,正常人的抑郁情绪是基于一定的客观事物,事出有因。而抑郁症则是病理情绪抑郁,通常缘故地产生,缺乏客观精神应激的条件,或者虽有不良因素,但是“小题大做”,不足以真正解释病理性抑郁征象。

一般人情绪变化有一定时限性,通常是短期的,人们通过自我调适,充分发挥自我心理防卫功能,能恢复心理平稳。而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常持续存在,甚至不经治疗难以自行缓解,症状还会逐渐恶化。精神医学规定一般抑郁不应超过两周,如果超过一个月,甚至持续数月或半年以上,则可以肯定是病理性抑郁症状。正常人的抑郁情绪程度一般较轻,程度严重达到病态时称为反应性抑郁症。抑郁症患者程度严重,并且影响患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法适应社会,影响其社会功能的发挥,甚至产生严重的消极、自杀言行。正常人的抑郁情绪当生活事件解决时会自然缓解,而抑郁症可以反复发作,每次发作的基本症状大致相似。典型抑郁症有生物节律性变化的特征,表现为晨重夜轻的变化规律。许多病人常说,每天清晨时心境特别恶劣,痛苦不堪,因而不少病人在此时常有自杀的念头。至下午3~4时以后,患者的心境逐渐好转,到了傍晚,似乎感到没有毛病了,次晨又再次陷入病态的难熬时光。抑郁症患者的家族中常有精神病史或类似的情感障碍发作史。有持续性顽固性失眠,多种心理行为同时受到阻滞抑制,生理功能低下,本能活动能力下降,体重、食欲和性欲下降,全身多处出现难以定位和定性的功能性不适,检查又异常,这些均是抑郁症的常见征象。

1、消极悲观。患者的内心十分的痛苦,悲观,绝望。感觉生活没意思,是一种负担,没有什么好留恋的,这种患者就产生轻生的念头和行为。

2、对事物失去兴趣。对生活失去热情,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这是抑郁症的常见症状。患者常常闭门独居,不喜欢出行。抑郁症患者常常会向医生述说:生活没意思,什么事情都高兴不了。

3、不同程度的抑郁心境。轻度的患者会感到忧伤,悲观,绝望;严重的患者会感觉生活已经麻木,没有乐趣,整天闷闷不乐。

4、自我评价低。这也是抑郁症的一个症状之一。患者对生活产生消极的情绪。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一是处,感觉前途一片黑暗,看不到希望。强烈的自责、内疚、用感、价值感、助感,严重时可出现自罪、疑病观念。长期处于这种思想中,患者就容易产生轻生的念头。

迄今为止,抑郁症病因与发病机制还不明确,也明显的体征和实验室指标异常,概括的说是生物、心理、社会(文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正因为抑郁症当前病因不明,有关假说很多,比较常见公认的病因假设包括:

(1)遗传因素:大样本人群遗传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与患病者血缘关系愈近,患病概率越高。一级亲属患病的概率远高于其他亲属,这与遗传疾病的一般规律相符。

(2)生化因素:儿茶酚胺假说:主要指抑郁症的发生可能与大脑突触间隙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E)的浓度下降有关;由于很多抗抑郁剂,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或者选择性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等使用后,虽然大脑突触间隙这些神经递质的浓度很快升高,但抗抑郁的效果一般还是需要2周左右才会起效,因此又有了5-HT和NE受体敏感性增高(超敏)的假说;

(3)心理-社会因素:各种重大生活事件突然发生,或长期持续存在会引起强烈或者(和)持久的不愉快的情感体验,导致抑郁症的产生。

容易失眠、自杀

抑郁症患者常有顽固性睡眠障碍,发生率高达98%,表现为失眠、入睡困难、早醒、睡眠节律紊乱、睡眠质量差等形式。抑郁症患者早醒尤其是在清晨3~5时醒来,此时情绪低落,自杀的危险最大,这也是抑郁症的危害之一。

劳动能力丧失

抑郁症患者身体功能差,丧失劳动力是非抑郁症患者的5倍。在患有抑郁症患者中,有一半以上的患者完全丧失了工作和生活能力,不能工作,不能操持家务。

经济损失

有些抑郁症患者常伴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的躯体症状,如胸闷气短、心慌、腹胀、头痛、尿频尿急等各种躯体疾病,因此到综合医院诊疗。如果医师疏忽患者的抑郁症疾病的存在,未能给予妥当的抗抑郁治疗而给予其他药物治疗,势必使病情迁延不愈,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消极思想

抑郁症的危害还有忧郁心境可导致思维消极、悲观和自责、自卑,犹如带着有色眼睛看世界,感到任何事情都困难重重,对前途悲观绝望。忧郁症患者把自己看得一是处、对微不足道得过失和缺点限夸大,感到自己对不起他人、家属和社会,认为自己罪恶深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蛋。

自闭,即自闭症(Atis)是指合并有认知功能,语言功能及人际社会沟通等方面之特殊病理,以致罹患者之社会生活适应有显著困难之广泛性发展障碍。

自闭又称孤独症,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发育障碍性疾病,常见于男性患者。自闭症对孩子来说是一种伤害,同时也是对家庭的打击,看着人家的孩子都活泼可爱,但是自己的孩子却沉默不语,甚至不与人交流,这让不少做父母的都很是忧心,自闭症对儿童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生活中如果孩子出现自闭,那么做家长的平时需要多多关注孩子的表现,如果患有自闭症能够尽早发现。

在沟通过程中,信息发送者的情绪、倾向、个人感受、表达能力、判断力等都会影响信息的完整传递。障碍主要表现在:

表达能力不佳;信息传送不全;信息传递不及时或不适时;知识经验的局限;对信息的过滤。

孤独症(atis),又称自闭症或孤独性障碍(atistiisrr)等,是广泛性发育障碍(prvasivvpntaisrr,PDD)的代表性疾病。《DSM-IV-TR将PDD分为5种:孤独性障碍、Rtts综合征、童年瓦解性障碍、Asprgr综合征和未特定的PDD。其中,孤独性障碍与Asprgr综合征较为常见。孤独症的患病率报道不一,一般认为约为儿童人口的2~5/万人,男女比例约为3:1~4:1,男孩症状一般较女孩严重。

临床上首次描述孤独症是在20世纪40年代。1943年,美国医生Kannr报道了11例患者,并命名为“早期婴儿孤独症”(aryinfantiatis)。他当时描述这个类群的患者特征如下:严重缺乏与他人的情感接触;怪异的、重复性的仪式性行为;缄默或语言显著异常;高水平的视觉——空间技巧或机械记忆能力与在其他方面学习困难形成对比;聪明、机敏且具有吸引力的外貌表现。最初,Kannr报道的这类患者被认为是儿童精神分裂症的一个亚型而未受重视。在20世纪40~60年代,又有数人描述了与Kannr报道相似的病例,并冠以各种各样的名称。当时的国际及美国精神病分类与诊断标准将这类患者归入“儿童分裂样反应”类别中。对于孤独症的病因学,当时普遍认为是父母养育方式不当造成了孤独症的发生。Kannr将孤独症患儿的父母描述成一群高学历的、事业心很强但又冷漠情的人,这一观点在当时似乎很少有异议。

儿童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发育障碍性疾病。该病男女发病率差异显著,在我国男女患病率比例为6—9:1。其主要症状为:

1.社会交流障碍一般表现为缺乏与他人的交流或交流技巧,与父母亲之间缺乏安全依恋关系等。

2.语言交流障碍语言发育落后,或者在正常语言发育后出现语言倒退,或语言缺乏交流性质。

3.重复刻板行为。

4.智力异常70%左右的孤独症儿童智力落后,但这些儿童可能在某些方面具有较强能力,20%智力在正常范围,约10%智力超常,多数患儿记忆力较好,尤其是在机械记忆方面。

5.感觉异常表现为痛觉迟钝、对某些声音或图像特别的恐惧或喜好等。

6.其他常见行为包括多动、注意力分散、发脾气、攻击、自伤等。这类行为可能与父母教育中较多使用打骂或惩罚有一定关系。

是后天形成的.比如,父母的关文学名:Atis

自闭症的病因仍然未知,很多研究人员怀疑自闭症是由基因控制,再由环境因素触发。虽然环境因素所扮演的角色仍未有定论,研究人员发现七个经常出现在自闭症病人的基因组。

美国国家精神卫生学院保守估计美国自闭症的发病率为每一千人有一人。总计男性患自闭症的比率,比女性高三至四倍,但女性发病时病征会较男性严重。联合国发布的数据表明,自闭症的发病率为1/150。诊断是建基于一系列的精神病学原则,而有一些临床测试可以协助断症。

自闭症是生理上不明显,故此断症需要完整的身体和神经评估。根据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定义,自闭症必需要三岁前出现社会互动、言语及社交沟通迟缓发展。ICD-10也要求病征需要在三岁前出现。部分自闭症患者可经过诊疗、实习及特殊教育,可改善他们的社交能力,而可参与主流教育及社交活动。但以现时医疗科技水平来说,并不可能完整根治自闭症。

少儿的自闭症是现代社会中发病率越来越高、越来越为人所重视的一种由大脑、神经以及基因的病变所引起的综合症。症状主要表现为社会交往和语言交往障碍,以及兴趣和行为的异常。儿童自闭症其常见的病因及影响因素包括遗传、脑器质性病变、社会心理因素等。由于儿童孤独症起病年龄早、症状特殊、尚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且至今也没有完全得到治愈的病例。现比较统一的观点认为关键在于早期发现、早期干预,通过行为干预和特殊教育训练等方法,来提高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理、认知、社会交往及适应社会的能力。临床上比较有效的具体干预方法有行为干预、结构化教育、语言训练等。

应该说这是一个近几年才被人们正视的一个病,过去也有,但相对而言较少。但发病率的变化更多是由于诊断方法的完善和大众相关意识普及。根据美国的数据统计,智力迟缓的发病率曲线与自闭症正好成相反的方向。由此可以看出,自闭症的发病率的异常增多更多是由于以前缺乏相关研究和诊断工具,而使得很多自闭症儿童被诊断为智力迟缓。自闭症在美国的发病率为万分之14.9。根据全世界的统计,自闭症的发病率大约为万分之五,以中国现有的总人口数量来估计,有五十万左右的自闭症。该病男女发病率差异显著,在我国男女患病率比例为4:1。

一般而言,患有自闭症的儿童在三岁前会出现的基本特征有下列三方面:

(一)社交发展方面:

对外界事物不感兴趣,不大察觉别人的存在;

与人缺乏目光接触,未能主动与人交往,分享或参与活动;

在群处方面,模仿力较弱,未能掌握社交技巧,缺乏合作性;

想象力较弱,极少通过玩具进行象征性的游戏活动。

(二)沟通方面:

语言发展迟缓和有障碍,说话内容,速度,及音调异常;

对语言理解和非语言沟通有不同程度的困难;

可能欠缺口语沟通的能力。

(三)行为方面:

在日常生活中,坚持某些行事方式和程序,拒绝改变习惯和常规,并且不断重复一些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