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王阖闾和伍子胥说:
“当初,你向先吴国进言,建议攻打楚国的事情,当初我就知道是非常可行的良好建议,但是那时候,我害怕吴王僚派我带兵攻打楚国,那样就不能在吴国的都城进行政治活动了,可是我又担心让别人带兵惩罚楚国,抢走了这个天大的功劳,所以就给故意的搅黄了。
现在时机和条件都成熟了,我也可以独占这份天大的功劳了,我们开始攻打楚国怎么样?”
伍子胥要的就是这句话,自己忍耐痛苦,耐心等待,就是盼望这一天,听到阖闾这样说,自然是很高兴,于是伍子胥说:
“大王,现在楚国执政的大臣很多,而且相互都不和睦,相互猜忌,他们相互猜忌,唯恐找不出对方的一点差错来加以利用,所以没有人敢于承担责任。
之前,我在楚国的时候,非常忧虑的就是晋国所组织的“三驾疲楚”的战术,现在我们可以学习这个战法,组织三支部队去不停的骚扰楚军,让一支部队出战,楚军必然会出动全军,只要是楚军一来,我们就撤退,他们收兵,我们就前进,这样可以让楚军疲于奔命,让他们疲劳后,就会出错误,出了错误,我们就可以集中优势兵力,三军一起进攻,一定能够取得胜利的。”
怎么样,作为现在的人,听了伍子胥的这番理论,是不是很有感想,这不就是主席所说的“十六字方针”吗: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驻我扰,敌疲我打,集中优势兵力,伤敌双手,不如断其一指。
所以说,《春秋》和《左传》,有时候就是一部兵书,很多的战略战术都在书中有所描写,因此,也就有了熟读《春秋》的说法,也才有了武圣人关羽,坐在大帐中,在蜡烛下,捋着胡子读《春秋》的形象。
关羽可是武圣人,玩兵法和战斗的,他都在好好的学习《春秋》,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好好的学习这部中华璀璨的文化宝典呢!
伍子胥的这个建议,很切合要害,直接指向了楚国的软肋,因为伍子胥曾经看到了楚国给晋国“三驾疲楚”搞的晕头转向的战术,所以,他才有了这个针对性的好建议。
吴王阖闾,当然十分高兴的采纳了。
从此后,吴国在伍子胥的正确的战略方针指挥下,在吴王阖闾这个野心家的带领下,在伍子胥这个疯狂的复仇者的帮助下,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灭楚伟业。
楚国危险了,当年伍子胥的父亲伍举临刑前的预言,开始慢慢的展开了,他说:放走了伍员,灭掉楚国的必定是他。
鲁昭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1年。
开始,吴军先后袭击楚国的夷(今安徽涡阳附近)、潜(今安徽霍山东北)、六(今安徽六安北)等地,楚军集中全部兵力给予反击,但是吴军马上撤退,害得楚军疲于奔命,斗志沮丧。
同时,吴军这种“稍尝辄止、不作决战”的做法,也给楚军造成错觉,误以为吴军的行动,仅仅是局限在“骚扰”而已,吴军没有与楚国决战的实力,才这样的东一榔头,西一锤子的骚扰,楚国的判断出现了重大的失误,他忽视了吴军这些“佯动”背后,所包藏的巨大“祸心”,放松了应有的警惕,到头来,终于栽了大跟斗。
同时——
鲁昭公三十二年,公元前510年,吴国也第一次开始进攻越国,作为吴国来说,越国总是隐藏在吴国背后的一个隐患,两国同生与一个地区,生活习惯和风俗基本相同,本应该亲如兄弟,但是往往越是应该亲如兄弟的地区,越是死对头,这就是足球中的“德比”现象吧,这个越国实力弱于吴国,但是却不甘心平庸,一遇到机会,就在吴国的背后兴风作浪,直接牵扯到了吴国对楚国的全盘作战精力。所以,只有清理干净背后的隐患,才能专心的面对前面的敌人,这也是吴国的实现雄心的必然举动。
吴国对越国的战争,开始的规模虽然不大,有点类似清剿绥靖的意思,但也拉开了另一场精彩的“吴越争霸”的历史序幕。
事情就是这样,吴国灭掉了楚国,但是最后,越国却灭掉了吴国,吴国作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国家,仅是兴旺了两代的国君,这多少有些悲哀,可是那个时候,就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在起着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