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公子光很不愿意伍子胥现在就光芒四射,成为吴王僚的人,这也就等于为自己的夺权路上,设置了一道障碍。
这是政治,是布局,因此吴国公子光(后来的吴王阖闾)向当时吴王僚指出:
“那个伍子胥的爸爸和哥哥,都是被楚王杀死的,所以他说要攻打楚国,其实是为了报自己的私仇,而不是为了吴国的利益。”
其实,到底伍子胥是不是怀有私人报仇的目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伍子胥的建议符合吴国的大战略。只要是明眼人,都能看出伍子胥的这种心态,否则他跑到吴国干什么,他平白无故的为何要帮助吴国伐楚,其实就是二个字“报仇”,再说吴国的死敌就是楚国,无论是伍子胥有没有私仇,吴国总是要攻击楚国的,如今有了这样一个熟悉楚国的叛臣,似乎对于吴国伐楚更是有利的。
因此,公子光的这句话的意思,不能单纯的从字面来认识,他的话里面,其实还有更深的意思,吴王僚的注意力原来是正确的,但被公子光这一带,却将焦点对准了伍子胥“报仇”这两个字上,于是思想的局限和不愿意被别人利用的心态急剧上升,明明是正确的事情,反而变得动机不纯了,这才是导致吴王暂时放弃使用伍子胥伐楚的核心问题。
伍子胥有私仇不要紧,吴国要利用伍子胥的仇恨伐楚也没有问题,关键是伍子胥能不能处理好“国仇家恨”的关系,才是吴王僚担心的事情。因为,如果伍子胥真是满脑子报私仇,就很可能因为伍子胥个人的家恨,而影响到国仇的战略实施。
所以,公子光才说了“伍子胥为了报私仇”这几个字后,原来想让伍子胥伐楚的计划戛然而止,胎死腹中了。
这的确是一个很令人深思的问题。
吴王于是接受了公子光的建议,暂时停止了利用伍子胥攻打楚国的打算。如果你是吴王,你会不会对一个来自敌对国家的叛臣的一番忽悠下,就断然的出兵发动战争?
这就是需要一个国君的智慧了。
伍子胥的一番热血,被吴国公子光一顿“太极拳”,给化解于无形之中了,伍子胥当时气得差一点吐血,他作为楚国的大臣,当然知道公子光的身世,也从敌对的角度上,猜到公子光恐怕对吴王不是那么的信服的意思,这次流亡前来,他没有机会去考虑这个暗藏的线索,没想到,现在还就是这条线索出了问题。
伍子胥多聪明啊,一下子思想就通了。
伍子胥知道自己还需要时间,需要过程,更需要在吴国的功劳,和稳固的朝中位置,这样才能引导吴国实现自己的目的,什么功劳最大?当然就是帮助登上王位这样的巨大功劳了,现在的机会似乎隐约在呈现出来,伍子胥只有紧紧的抓住,才能有机会翻身,才有机会执掌吴国的兵权,才有机会让吴国为自己报仇。
此时,伍子胥也认识到了公子光的重要性,伍子胥本身就是个鬼才,是个军事家和政治家,尤其是经过了楚国的一番腥风血雨的洗练,现在更是成熟了,当年那种意气风发的锐气,现在变得更现实,更沉稳了。伍子胥经过研究和深刻的思想分析,马上就得出了结论,他对身边的人说:
“公子光是个将会有异常志向的人,我姑且帮助他,替他去寻找勇士吧!”
从此,伍子胥就住在吴国首都的郊外,过起了半隐居,且自耕自种的隐士生活,因为时机是可遇不可求的东西,要耐住性子,耐心的等机会,当然这个期间,伍子胥并没有完全闲着,而是四处打听,暗中寻访,经过努力后,终于结识了一个著名的人物,然后将自己结交的这个勇士,转而介绍给了公子光,从而发生了围绕这个著名人物而产生的又一个历史的传奇。
这人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