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王宫内突然无缘无故的加强守卫,这不就等于告诉别人,现在可能要出事情了吗,国君需要加强守卫力量,怎能瞒过掌管朝政和军事的季孙氏呢。
所以,鲁君不声不响的住进长府,也就是为了两个字:“安全”。因为鲁昭公要搞事了。
鲁昭公二十五年,九月,十一日。
一切都准备完毕了,趁着季孙氏家族不注意,鲁昭公开始讨伐季平子了。
这绝对是突然袭击,鲁昭公的王宫卫队是有备而来,而季平子的家臣们并不知道,当鲁昭公的军队敲开季孙氏的大门时候,季平子的弟弟公之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儿,到门口接待来访人员,这倒好,第一个替死鬼,就是他了。
在大门口刚一打开,前来迎接客人的公之,当场就被杀死了,鲁昭公的部队踏着公之的尸体,一股脑的涌进了季平子的家宅。
门口的混乱,兵士们的喊杀声,顿时让季孙氏府内大乱。
季平子开始不知道出什么事情了,但是听到隐约传来的喊杀声,让有丰富政治斗争经验的季平子,知道坏事了。于是,他就慌不择路,连忙跑到了自己府中阚台上了,什么是阚台?在过去的大户人家里面,在大门内都有倚门的倚闾,这就是一个类似防御的高台子,居高临下,便于防守门户。
因此,季平子登上阚后,暂时安全了,经过了解,也搞明白了这是国君要讨伐他的危机。于是,季平子就对下面的进攻的王室的军士们说:
“国君不去勘察臣子的罪过,进行问责或判决,就让官员带着兵士来讨伐臣子,这是不对的,这样吧,我请求前往沂水边上等候国君对我的罪过进行调查,等候处理决定。”
很快,季平子的这个要求,传到了鲁昭公哪里,鲁昭公当然不答应了,既然已经突然袭击的把季平子逼上了绝地,怎能轻易的答应他要求,这不是等于让他有死灰复燃的机会吗。
这次斗争,其实就是你死我活的斗争。
季平子得到鲁君拒绝的答复后,就又提出新的请求:
“请国君把我囚禁在季孙氏的采邑费邑,再不参与朝政。”
消息再次传到鲁昭公那里,第一次季平子的要求是与国君打官司讲理,这一次的要求是退出朝政,回到采邑,也算是做出了重大的退让。
鲁昭公心想,现在正是由于搞了突然袭击,才把你季平子给逼上绝路了,如果答应你的意见,等你回到自己的采邑,实际上掌握了采邑的部队后,什么永不参政,什么永远居外,都是雾里看花的事情,到那时,整个鲁国最厉害的野战军都掌握在你手中,我鲁君就是一个光杆司令了,也就剩下被你讨伐了,所以也是不答应。
季平子一看,真的没有余地了,就再次的请求:
“给我五辆兵车,到国外去流亡。”
这个要求,其实就等于是达到了鲁昭公的驱逐季平子的最终目的了,子家懿伯羁觉着,已经达到要求了,就不要逼人太甚了,于是就劝鲁昭公见好就收,说:
“国君是还是答应了吧,见好就收吧,我们国家的政令已经很久都是季孙氏发布的,国内的老百姓很多都是靠着季孙氏家族养活的,他的势力很大。
现在,是因为突然袭击取得了目前的优势,一旦时间拖的太久,很多人都会帮助他的,如果到了太阳落山后,情况发生到什么局面,都是未可知的事情,众怒不能积蓄啊,一旦积蓄了而不加以疏导,将会越来越严重,这样一来,民众如果真的生了反叛之心,将会汇合一股力量,国君必定会后悔的,还是答应吧,大家彼此都留的余地。”
但是,鲁昭公已经被眼前的胜利迷昏了双眼,一心想杀死季平子,再加上旁边郈昭伯的一再怂恿:“一定要杀死季平子。”
鲁昭公还是没有同意子家懿伯的意见,一般来说,让太爷爷听玄孙子的话,很难。
真是太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