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就是表示了对季平子招待的感谢。
跟着陪酒的子服昭伯感叹说:“要是不这样的感叹治国的情怀,国家怎能长治久安啊。”
这年的夏天,六月,鲁国发生了日食。
昭子说:“发生日食,天子是不能干任何事情的,并且在宗庙敲鼓,下面的各位重要宗族在各自的宗庙击鼓,而且还要的朝堂上击鼓,这才是符合礼制的。”
季平子不允许这样,他从天气节气的角度,分析了日食的原因,所谓的击鼓礼节,只有在正月初一发生日食的时候,才能进行。
史官认为这就是初一,虽然在周历的六月,但是按照夏历来说这是四月,古时候称为是:孟夏,因此可以算是一月,应该敲鼓,但是季平子还是不采纳,因此子服昭伯就说:
“季平子有不正当的想法,这就是不拿国君当回事儿。”
这就是对之后鲁昭公的流亡,打下了第二个预测伏笔。
时间终于到了现在,即鲁昭公二十一年,夏天。
晋国的重要大臣士鞅,到鲁国来友好访问,这次是鲁国负责外交工作的叔孙氏的叔孙昭子负责接待。
季平子因为莒国和邾国经常向晋国告状,而且晋国目前的实力已经大不如前了,为了放开自己的手脚,不再受莒国和邾国告状的冤枉气,就准备要和晋国交恶。
季平子有了这样的想法,就吩咐专门负责接待的鲁国礼仪部门,按照当年接待齐国奉还费邑时候,派遣的鲍国来时候的规格招待士鞅。
晋国的士鞅大怒,说:
“鲍国的地位是卑下的,因为齐国也没有晋国的地位高,你们用招待他的七牢规格,来招待我,这是对我的侮辱,对我的侮辱,就是对晋国的侮辱,我回国后将向我们的国君汇报,你们等着吧。”
所以,叔孙昭子当然不知道季平子这个安排,等到事情发生了,一看不好,才知道是季平子又闯祸了,以前季孙氏闯祸,由叔孙昭子的爸爸叔孙穆子顶缸,差点被楚国在盟会上杀死,现在又是季孙氏惹事,让负责接待的自己再次背黑锅,这那能行。
于是,叔孙昭子当场决定,马上又加上了四牢,从而使宴会变成了十一牢规格。
其实,就是上了十一道菜,和上了七道菜的区别,但是在国家使者之间,这就是大事了,规格不够,就是侮辱,瞧不起人,中国的饮食文化自古就有之,吃饭也是政治,千万别小瞧了。
从此,晋国对鲁国有了看法。
秋天的七月,鲁国再次的发生了日食。
为了继续搞好关系,鲁昭公也不辞辛苦,准备再次的前往晋国进行友好访问,但是这次很不凑巧,当鲁昭公走到黄河的时候,正好赶上了鼓国进攻晋国,晋国正准备攻打他们,晋国处于战争状态,所以鲁昭公又是白跑了一趟,晋国辞谢了鲁昭公的来访,这就是最近几年来,晋国第三次不让鲁君朝拜的情况了。
鲁昭公三次被晋国拒绝,很是没有面子。
鲁昭公很无奈,但是没有办法,只能忍耐,这里面既有外面面临着大国的压迫,也要面对国内权臣的翻云弄雨,当鲁国的国君真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
因为,这个江湖上实在是不太平,这不,宋国有出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