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已经说了,楚平王的太子建逃向了宋国,但他的运气太差了,正好赶上了宋国的“华向之乱”,宋国的国君都自身不保了,何况是一个外国的流浪王子。
万般无奈之下,太子建因此又跑到了郑国,而此时的伍子胥刚好也到了郑国,于是,患难的弟兄们再次的相会。但是这位太子建稀里糊涂的参与了一系列的政治阴谋活动,为自己惹下了杀身大祸。
在太子建刚逃到宋国的时候,就和宋国国君的公子们组成了八股势力,准备攻击华氏和向氏二族,这二族正好扣留了宋国的国君,双方发生战斗,忙活一顿,但他们还是失败了,领头的公子城也跑到了晋国,也就是宋国的大哥那里去诉苦了,而太子建逃到了郑国,正好与伍子胥碰面了,太子建碰到伍子胥后了解了国内的情况,心里面很是着急,这样下去何时才是出头之日,看来还要和之前的公子城联合起来,帮助宋国国君恢复权利,这样自己就算是立下了大功,然后再让宋国帮助自己回到楚国,这就是太子建的美好打算。
于是,太子建不听伍子胥的劝告,只身前往晋国与公子城汇合,并一起向宋国的大哥晋国诉苦求救,事情想的很美好,可是计划不如变化快。此时晋国考虑的并非这样简单,最近几年中,楚国表现有些咄咄逼人,晋国正想找个机会削弱楚国的实力,既然楚国的太子建流亡到了晋国,正好可以利用一下,让太子建返回郑国,帮助晋国策反或者内应郑国,以达到将郑国从楚国阵营拉回晋国阵营目的,至于什么宋国的事情,就别让太子建掺和了。
郑国此时是楚国阵营中的小弟国家,对于流亡而来的太子建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处理,只能是好好的接待看看局面的发展再说,反正楚国大哥也没有逼迫的太紧,看来太子建的事情还有回旋的余地。
所以,太子建从宋国逃到郑国的时候,郑国还是很热情的接待了太子建,至于太子建自己再次前往晋国,郑国也没有阻拦,一个流亡的太子,上蹿下跳,这也可能是一个初期的必然现象,估计过一阵子,安定下来就好了,慢慢的等等时间的磨合吧。
郑国也没想到,自己的一片好心,竟然换来了太子建准备与晋国合谋搞垮自己的结局,这真是农夫和蛇的故事翻版,于是在太子建接受了晋国的秘密任务返回郑国后,因为太子建的飞扬跋扈欺负小民,在郑国的审查投诉过程中,发现了晋国和太子建的秘密阴谋,才知道,这次太子建从晋国返回到郑国,还带着勾结郑国的一些大臣想夺郑定公权的任务。
这简直是太无厘头了,郑国好心收留流亡的太子,这个太子反而恩将仇报,准备垫付郑国的政权,这不是找死吗?本身我们郑国就是楚国的附庸小弟,太子是被大哥楚国所追杀的罪犯,我们帮助大哥处理罪犯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好,既然你太子不仁,就别怪我们不义了。
鲁昭公二十二年,郑国因为查清了“原楚国太子建与晋国一起合谋,准备侵袭郑国的反革命事件”后,依法被郑定公杀了,此时也在郑国的太子建的儿子胜,奔吴。
早在太子建前往晋国的时候,伍子胥已经感到太子建不是成大事的主儿,太不靠谱了,你作为一个流亡人士,不要参与他国的政治斗争,现在要做的就是找一个靠山,等待时机,可是这个太子建根本不听自己的意见,竟然还是前往了晋国,看来他的结果是不会好的,十分的危险。
想到这里,伍子胥依然决定脱离太子建,也就离开了郑国,没想到伍子胥的这个决定,竟然避免了后来郑国清洗太子建的活动,也算是再一次的死里逃生吧,不过这次的避险,完全是凭着伍子胥敏锐的政治嗅觉。
伍子胥到了许国,伍员见到了许公,询问自己的最终的去向,但是许国也是楚国的附庸小国,谁敢对楚国追杀的逃犯乱出主意,于是许公就是不说话,只是向东南方向吐唾沫,伍子胥多聪明啊,马上就明白了,于是转而投奔许国的东南方的吴国(都城在今江苏苏州)。
但是,伍子胥的灾难并没有结束,在他到了吴国前,还需要经历新的腥风血雨,渡过那个著名的“昭关”要塞,这真是不能完成的任务,伍子胥开始整夜的失眠,辗转反侧,思考如何渡过昭关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