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灾难,老百姓已经流离失所,没有能力了,只能依靠国内的人民子弟兵了,所以说,每个国家的部队,一般既是国防的保卫者,也是国家救灾的前锋,所以子产组织了郑国的精兵强将,开始进行阅兵,亲自讲话,做救灾的动员工作,让兵士们开始清理场地。
在这场清理的工作中,首先要将城中各个被烧毁的建筑进行拆除,进行清理,后续重建。在那个时候,一般来说,无论是国家还是家族,都是先拆个人居住的家室,最后万不得已时,才能再拆自己的庙宇和宗祠,这也是尊重先人和神灵的表示。
郑国的大臣子太叔,在这次的清除工作中动起了小心眼,他想先拆掉家庙,保留居住的家室,否则自己连住的地方都没有了,子太叔的家庙在道路的南边,而他的居室在道路的北边,而且比较的狭小。现在的拆除工作就已经到了这里,不过距离子产要求首都清除的完工期限,已经超过了三天,时间非常的紧急,全城都在拼命的干活。
于是,子太叔就让自己的家人们和清除场地的兵士们一起,排在道路南边,自己家庙的北边墙根,面向着家庙,并说:“如果子产上朝时候经过这里,命令你们赶快干活的时候,你们直接向面对的方向干活。”这就是先拆家庙的意思。
正好子产上朝经过这里,看到还没有清理完现场,就发怒了,命令兵士们赶快干活,兵士们开始按照子太叔的安排,准备向南边的家庙进行拆除,当子产走到了十字路口,站下来观察周围的工程情况时候,就发现了这个问题,马上就派人制止兵士们,让他们向北先拆除北边的居室。
这样一来,子太叔的计划破产了,他的居室首先被拆除了,估计晚上也要先睡帐篷了。
这个小插曲很有意思,但是反映了当时郑国国都焚烧的严重性质,连大臣的家都保不住了,全部都要拆毁,你说这场大火,严不严重。
子产在这场大火中也算是指挥得当,恐怕也算是人类有记载以来,最早的消防指挥大队长了吧。
这场大火事件的二年后。
即鲁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郑国子产有病。
他对太叔说:
“我死以后,您必然执政。只有有德的人,才能够用宽大来使百姓服从,其次就莫如严厉。火猛烈,百姓看着就害怕,所以很少有人死于火;水懦弱,百姓轻慢而玩弄它,死得就很多。所以说,为政宽大,难以治理好国家。”
果然,数月之后,郑国的一代伟人,子产去世,子太叔执政。
子太叔不忍心为政严厉,而务行宽大政策,致使郑国盗贼很多,聚集在萑苻之泽。子太叔后悔没有早按子产嘱咐办,于是发动徒兵攻打萑苻之泽,将盗贼全部杀死。此后,郑的盗贼稍有收敛。
孔子听到子产死讯,流着泪说:“他的仁爱,是古人的遗风!”
子太叔接替子产在郑国执政,他按照子产“为政宜猛”的意见,发兵攻杀萑苻之盗。
孔子称赞这件事情说:
“政事宽大,百姓就怠慢,怠慢就要用严厉来纠正。
严厉,百姓就伤残;伤残,就实施宽大。用宽大调剂严厉,用严厉调剂宽大,这既是“宽柔相济”的手段,政事便会因此而调和。
《诗》说:百姓已很辛劳,差不多就可以稍稍安康。赐恩给中原各国,用以安定四方。这便是实施宽大。
但不要放纵随声附和的人,以约束那些歹徒。应当制止侵夺残暴,因为他们从来不怕法度。这是用严厉来纠正。
安抚边远,柔服近地,来安定我王。这是用和来使国家平静。又说:不急不缓,不刚不柔,施政从容不迫,百种福禄临头。这便是和协的顶点。”
这也算是孔子借助子产之死,而发表一篇为政的论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