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大儿子真的这样说了。正好,既然你这样,妈妈就给小儿子再次的开口了:
“我亲爱的大儿子,既然你这样疼爱你的弟弟,又这样说,做妈妈的很感动,眼泪哗哗的!
既然这样,要不就把我们国家第二大城市“京邑”(现在的河南荥阳东南)给弟弟驻守吧!你真是一个好哥哥,妈妈的好儿子。”
庄公虽然一愣,知道自己的话,说的有些大,没有回旋余地了,只能很痛快的答应了,所以弟弟快乐的和妈妈告别,到了郑国第二大城市京邑做太叔了(“太”的就大的意思,是庄公身下最大的弟弟,“叔”就是排行的意思,老大那时称作“伯或孟”,老二称作“仲”,老三与老小之间的所有弟弟都称作“叔”,老小称作“季”。太叔,就是最大的弟弟,这里的太叔名字叫“段”,之后逃跑到共国,称为:共叔段)。
所以说,政治斗争自古就有,而且很激烈,也很讲策略。为此,还流传下来一首《诗经》专门描写这个事情:
《国风?郑风?将仲子》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翻译过来大白话的意思就是——
老二啊,你听我劝,别逾越我的疆土,别折了我种的杞树。我哪是不爱惜这些啊?我是害怕我的父母。老二实在让我牵挂,但父母的话也让我害怕。
老二啊,你听我劝,别翻越我家围墙,别折了我种的绿桑。我哪是不爱惜这些啊,我是顾忌象兄长般辅佐俺的人。二哥哥实在让我牵挂,但兄长的话也让我害怕。
老二啊,你听我劝,别越过我家菜园,别折了我种的青檀。我哪是舍不得这些啊,我是害怕邻人毁谗。老二实在让我牵挂,但邻人毁谗也让我害怕。
这首诗经,是郑庄公在弟弟前往封地时的劝诫之词,但是经过上千年的流传,被后人认为是单纯描写男女奔淫的诗歌。历史沧桑,万千巨变,总是有所朔源的。欣赏一下,也算是换换脑子,我们接着说正题:
(3)郑伯克段于鄢
共叔段得到了京邑,并不符合规矩。
郑国大臣们不干了,那时还很年轻的祭仲说:
“善良的大王啊!京邑的城墙超过三百丈了,封给太叔就是国家的隐患,按照先王的规定,大的城市城墙,不得超过首都城墙的三分之一;中等的城市城墙,不得超过五分之一;小的城市城墙不得超过九分之一;太叔的京邑不符合规定,这是个很大的隐患啊。”
庄公一副很无奈的样子说:
“这是俺姜妈妈的意思,俺爸爸刚死,妈妈的要求,我又怎能拒绝,哪怕是我知道有祸害,也无法规避啊!要怨就怨妈妈吧,我也没办法”。责任一下推到妈妈身上了。
祭仲说:
“姜妈妈不是个很容易就能满足的人,你要是爱你的弟弟,不如早给他安排一个合适的地方,不要让他再发展蔓延下去,你想想,野草蔓延了,都很难除掉,更何况这是你的弟弟啊!”
庄公嘿嘿一笑:
“一个人多行不义的事情,必然会失败的,我相信弟弟不会这样的,要不我们等着瞧瞧。”(《左传》记载,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这就是“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出典)
后人将庄公的这个意思,理解为其人阴险,陷害弟弟,搞阴谋诡计!我倒是认为:一个刚当上国君的十三四岁的小孩,稳定接班的局面是更重要的,不至于那样的阴险。
你想想,如果庄公再次的拒绝妈妈要求,肯定会产生不好的影响,更何况姜妈妈也不是一般的农家妇女,姜妈妈的背后有申国的支持,申国的国君曾经是周幽王的岳父,也是恢复周王朝的功臣国家,同样在周王朝任职,双方翻了脸,大家在同一个朝堂共事,是很麻烦的。在那个砍人很随便的年代里面,谁给谁个小鞋穿,都不好受,有时甚至是玩命,太可怕了。
不过后面发生的过程,就发生了变化,逐渐的体现出了庄公的智慧。
太叔段担任京邑的首长后,就让郑国西部边境和北部边境的边防军,不但听郑君的命令,而且也要听从自己的命令。郑国西部边防军是遏制郑国和周王室要道的部队;郑国北部边防军是与卫国相毗邻的边防军部队。这样一来,郑国国家有一半的军权,开始要控制在太叔段的手里了。
郑国的大夫公子吕向庄王说:
“国家的部队不能两面听命,大王你想干什么?如果你想把国君位置让给太叔,那我就去服侍他了,如果不想把王位让给太叔,就请你除掉他吧!不要让老百姓产生其他不好的想法。”
郑庄王很沉着的说:
“不要紧,别激动,没有民心,他会自食其果的!相信我,没错。”
过了一阵子,太叔看看庄公没有什么反应,就更大胆了,又占领了一个原来管理不明确的两属地方,将自己的势力范围扩大到廪延的地方(河南省延津县)。
公子吕知道后,再次对庄王说:
“我的元首,这回可以动手干太叔了吧?否则他实力大了,就会争取到上次你说的民心。”
庄公还是哈哈一笑:
“小吕同志,除了民心还有正义啊!没有正义,就不能号召人,出师无名,即便是实力大了,也未必就是好事,反而会崩溃的更快。”
此时的太叔已经八面威风,军事割据于京邑,让我们通过《诗经》再看看太叔的雄姿状态:
《国风?郑风?大叔于田》
叔于田,乘乘马。执辔如组,两骖如舞。叔在薮,火烈具举。襢裼暴虎,献于公所。将叔勿狃,戒其伤女。
叔于田,乘乘黄。两服上襄,两骖雁行。叔在薮,火烈具扬。叔善射忌,又良御忌。抑磬控忌,抑纵送忌。
叔于田,乘乘鸨。两服齐首,两骖如手。叔在薮,火烈具阜。叔马慢忌,叔发罕忌,抑释冰忌,抑鬯弓忌。
大致的意思就是——
尊贵的大叔出门围猎来呦,乘着四匹马拉的大车奔跑,他抖动着丝缰如纵横编织,车辕两旁的马儿像在舞蹈。驻马于大泽那里草木丰茂,四周驱兽的大火熊熊燃烧。大叔赤膊上阵徒手搏猛虎,猎物献郑伯送至他的公朝。我的大叔啊不要习以为常,防备猛兽伤害你把性命抛。
尊贵的大叔乘车来到猎场,拉车的四匹大马毛色金黄,驾辕的马儿努力向前奔跑,外侧两马紧跟随如雁排行。深入到大泽但见林深草长,四面驱兽的大火烈焰升扬。多才多艺的大叔擅长射箭,驾驭马车的本领也很高强。他时而放马驰骋时而勒缰,他时而射箭时而纵禽逃亡。
尊贵的大叔围猎到野外来,拉车的四匹马儿斑驳色彩,驾辕的俩马儿齐头并肩走,外侧的俩马儿好像把手摆。英武的大叔驻马在大泽中,四面驱兽的大火余烬未败。那纵横奔突的马儿慢下来,大叔的射箭频率也稀下来。他已经从容地打开箭筒盖,把宝雕弓放进囊里收起来。
从上面《诗经》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太叔的骄狂,所以我们说《诗经》就是历史,也是文学;但没有历史基础,就很难看懂《诗经》的背景。
弟弟太叔一看,自己已经这样的跃武扬威了,哥哥无动于衷,感觉时机差不多了,就开始做战争的准备了,储备粮草,补充武器,修补战车,准备袭击郑国首都,而且秘密派人和姜妈妈联系,作为内应,准备到约定的攻击日期,由姜妈妈派人打开城门,一举夺取政权。
其实,庄公早就注意弟弟了,高级间谍布置在弟弟的周围,哥哥干弟弟,毕竟是件不光彩的事情,如果就因为弟弟想扩大点自己的势力,就干死他,似乎会给别人很多口实,批判哥哥不能容人,歹毒,总会有些人站着说话不腰痛的。因此、郑庄公不动手,其实就是在等民心、等正义和舆论,一旦掌握这些条件,庄公的任何行为,都是正义的,符合礼治的,尤其是在周王那里,也有话说。
这才是郑庄王厉害的地方,这也告诉我们,任何事情,要做好必要的铺垫,这很重要的,只有表面文章做的充实了,后面下手才能更狠一些。
公元前722年,也就是春秋的隐公元年。
郑庄公完全掌握了弟弟的这些谋反的军事情报后,就发布了作战命令,派出以公子吕带领的二千人重型装甲(战车二百乘)特战突击队,率先出手,突袭弟弟的京邑。直接就打乱了弟弟的作战计划部署,京邑大乱,弟弟慌忙逃跑,跑到了鄢地避难了(现河南鄢陵县)。
庄公亲自带领部队,采取“宜将剩勇追穷寇”的精神,穷追猛打到鄢地,太叔段继续逃跑,在这年的五月二十三日逃到了共国,以后只能称他为共叔段了,一下子身份转变了,从郑国的皇室成员变成了流亡的“恐怖分裂组织”的首领。
郑庄公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但郑庄公胜利后,还不解气,一坐下来,就对姜妈妈暗中帮助弟弟的做法很生气,总是解不开这个思想疙瘩了,钻了牛角尖,一气之下,就说了狠话,并办了件狠事:寤生将自己的妈妈流放到城颍,并说妈妈偏心,既然这样,我和妈妈,就不到黄泉不见面了(《左传》记载:遂置姜氏于城颖,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这就是“不到黄泉不见面”的出处)。
这件事情,被郑国位于颖谷(现在的河南登封县)守将颖考叔知道了,这是位猛人,也很有智慧,属于文武双全的类型,就借着给大王送礼物为由,忽悠郑庄公请他吃饭的时候,颖考叔将饭桌上给他准备的肉放到了一边,保存起来。
当时那个年代里面吃肉,可是大餐,高级营养品。
庄王很奇怪,问为什么?颖考叔说“他的妈妈从来没有吃过国君赏赐的肉,留着回去给妈妈吃。”
郑庄公一听十分感动,眼泪差点掉下来,随口说:“你有妈妈孝敬,真好,我却没有人孝敬,很感叹啊。”
颖考叔装作不知道的样子,傻傻的问:为什么?你不是也有妈妈嘛?
郑庄公,感觉碰到了知音,就说了前面发生的事情,也表示自己很后悔,不应该对妈妈那个样子,但是事情已经做了,狠话也说了,没有面子反悔,关键是下不了台了!
颖考叔哈哈大笑:“这有什么难的?你说:不到黄泉不见面,其实很简单,找个地方,派几个民工挖地,什么时候挖出泉水,不就是黄泉吗?然后你和妈妈在黄泉见面就可以了,你也不失去面子,说到做到,这不很好。”
郑庄公也哈哈大笑拍了拍颖考叔的肩膀:“你真是个滑头,不过你很聪明,以后就到中央跟着我干吧!”一个主意,让颖考叔提干了。
于是,庄公派人挖泉,然后和妈妈在挖的隧道里面见面了,母子两人抱头痛哭,和好如初,庄公一高兴诗兴大发,随口说道: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妈妈也是受过教育的贵族,一听,感受很深,随口对到: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然后两人拉着手,一起回家吃饺子了!(这就是“其乐融融”的来源)。这件事情,让全国人民都很感动,甚至在国际上也有影响,被鲁国《春秋》记录下来了,所以就有了“其乐融融”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