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南柯小学(1 / 1)

六年级我们又要到南柯小学去上学了。南柯村也叫柯家堡庄子比焦庄还大,除了大顾庄村外是陶庄乡最大的村了。以前曾经设过乡,叫邦华乡。当时我爸爸已经从村里到乡里任财委了(就是现在的财政所和农经站的综合,说白了就是乡里会计),其实当时财委就是爸爸一个人,负责全乡的农业税和账目。

外婆家就在南柯村,我的外公解放前就是邦华乡乡长,在还乡团清乡时被鬼子残害在蚌延河南岸的田了,解放后被追认为烈士。我四个舅舅,只有三舅舅在家务农,其余都是干部军官,大舅舅做过南柯村党支部书记,二舅舅在福建部队是副团级干部后来转业到戴南镇供销社做一把手主任,四舅舅当兵后转业到兰州机械厂做副厂长了。所以说我从小就出生在红色家庭,感受党的恩惠温暖。

南柯小学是当时乡下的大学校,一到六年级班级全的,是完小建制。学校规模、班级、老师及各项教学器材配备都齐全,校长是刘彬,教导、总务主任是周永生,除了语文数学外,还开设了美术、音乐两个课程,课间还集中做广播体操,很是新鲜。

当时焦庄到南柯虽然只有三华里,但是中间有条河没有桥,只有一个渡船(没有人的渡船。一条小木船一次只能坐四到五个学生,河的两岸连贯着一根打着结的麻绳。上船后每个人就站在中间手里拉着绳子过河),就必须每天都要早早的去学校,但是还是经常迟到。有时大风一刮绳子断了,船徬了,大家都在河边上干着急。要等到有行船的大伯、叔子看到来帮我们重新绑上绳子或推回渡船,我们才能过河上学。每当迟到时,我们的理由就是等人接渡船的,不试不被骂,所以有些怕上学,赖床的同学往往喜欢拿过河来说事。

五八年国家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体思路的这一方针口号。全国上下大炼钢铁、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科技革命、勤工俭学。学生们也加入了发明创造的科技活动中,整个中国都热气腾腾的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高潮。时年十月份,我们陶庄乡送去兴化中学的几个小发明被兴化教育局选上参加展示,选展品讲解员时我们南柯学校推荐我去兴化,原因是我不怯场,口语表达也出众。

印象最深的是当时我讲解的是一个水力发电站的小发明。用干电池为电源,用农民伯伯的草帽,在用鸡蛋黄上绕灯心草。十二岁的我在周老师的带领下第一次出远门,登上木船经过一天的漂泊才来到兴化城。第二天一早当我们来到兴化中学展览厅时,看到黑压压的人头,我紧张的心里扑通扑通地像打鼓,一颗小心脏恨不得跳到喉咙嗓子,红着脸走上舞台,开始确实紧张,调整了一下情绪,深呼吸,这是老师上台前交代的。很快就进人状态了,当我绘声绘色地演讲完时,从容自信的在掌声中走下舞台,只听到一位老师在和另一名老师说话“这小家伙讲的不丑,将来一定有出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