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天涯海角,则是出自唐朝王子安的《留别王甥元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么说来,这首《送别真的很厉害?”平乐两眼冒光,像是发现了什么了不起事。原本看不出其中的门道,听了申国公主的讲解,才体会到这其中的门道。
都是都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她便是从看热闹变成了看门道,一时间对这首词惊为天人。
申国公主摇了摇头,不大认同平乐的说法,继续说道:“这不是厉不厉害的问题。如梦也只能看出这首词引用的部分典故,还有很多没有看出来。”
“是嘛,连如梦都没看出来吗?”平乐高兴的看了如梦一眼,像是找到了能贬低后者的理由。
“我对诗词也不过是略知皮毛,当然没法跟公主比了,能看出两三个已经不了。”如梦并不气馁,老实巴交的说道。
“公主,快说说这首词里面还用了那些典故?”平乐兴奋的催促道。
“你急个什么,公主说了你也听不懂,图个热闹罢了。”
“那又怎么样,公主快说说。”
“好!那我便给你们说说,除了刚才说过的长亭古道、海角天涯,第三句‘芳草碧连天’中的芳草出自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芳草二字不仅是语句上的引用,更是情怀上的类比。”
“原来芳草二字也有不一样的内涵。”如梦听懂了,不禁感慨道。
“还有吗?”平乐又问道。
“这一句中的‘碧连天’三个字也是有出处的,我大宋朝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当中有这样两句,接天莲叶穷碧,映入荷花别样红。同样也是表达送别之意。”申国公主神情向往,仿佛身临其境。
“我怎么没想到呢?”如梦听完恍然大悟。
“还有吗?”这是平乐的声音。
“当然,第四句晚风拂柳笛声残,当中的晚风拂柳也有典故。自古便有折柳送别之意,我就不一一举例了。而‘笛声’出自唐朝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申国公主继续说道。
“柳与留音相近,所以有了挽留的意思,但这笛声确实不清楚。”如梦一边听着,一边对比诉说着自己的不足。
“还有吗?”平乐此时已经想不出别的话语,只能不断的重复着这三个字。
“当然有。下阙的夕阳,来自诗仙的《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所表达的也是离别之意。”
“还有吗?”平乐已经有些麻木了,虽然不通诗词,但跟着公主与如梦,耳濡目染也是听过一些长短句的,但从没见过一首词会引用这么多的典故。
“山外山三个字出自我大宋朝林升的《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
“连这都是引用的,真了不起。”平乐感叹道。
“另外,此句中的‘酒’字,很多时候也是离别,便如饯行之酒,诗佛王维不就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故人的诗句嘛。”
“最后一句不会也有吧?”
“还没到最后一句。这‘一瓢酒’看上去简单,放在这里却也不是的放矢。”
“公主此话何意?据如梦所知,并没有表达送别之意说到一瓢酒的。”如梦听到这里只觉诧异,说酒有离别之意,怎么着“一瓢”还有深刻的内涵。
平乐看不透如梦的问题,眨巴着眼睛盯着她二人,心里想着如梦说的话,这一个瓢能有什么典故和出处呢。
“如梦你有所不知,这‘一瓢’说的倒不是离别,而是词人的志向。”申国公主意味深长的说道。
“志向?”如梦揪着眉头,不解道。
“嗯,这是出自《论语·雍也篇,说孔子的弟子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说的是淡泊自守,安贫乐道的志向。”申国公主如同发现词中的秘密一般,双眸中闪过一丝调皮之色。
“不是在说送别嘛,怎么还提到志向了?”平乐的问题总是这般没有深度,引得申国公主与如梦都不愿回答。
“说到瓢,我倒是想起个事儿来。”如梦像是发现了什么秘密,脸上带着怪笑。
“什么事儿?”平乐一听还有隐情,顿时兴奋起来。
“驸马从小寡妇那里买来的瓢,会不会就是在表达这淡泊的志向?”如梦嘴唇轻抿,故作高深道。
“还真是哎,公主你看呢?”平乐跟着嬉闹道。
申国公主闻言也跟着笑笑,却没当回事。
若是季伯伏在此地听到这番话,定要搂着如梦的肩膀,道一声:“兄弟,还是你懂我啊!”
“再说最后一句中的‘梦’,出处就更多了,想必如梦也知道一些。”申国公主继续讲解道。
“嗯,平生忆念消磨尽,昨夜因何入梦来。”如梦应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