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在崇祯十七年元月份,就确立了以尧舜为高最政府长官的体制,并推荐颜毅敏和伍鸿友出任任期为二年的,相当于临时性质的首任尧舜。
由于是初建,许多礼法原则都需要确定,崇祯十七年初的朝议也开得特别多,到三月份,才把最主要的内容定下来,尧舜体制才基本上明确。
三月二十日,尧舜正式上任。
尧舜在历史中是禅让制,对禅让制,天下有许多人都有所了解。禅让制是为了超越世袭制,因而禅让制必须选择比原先帝位家族后人更贤良的人主政。
禅让制也要经三山五岳推出贤能,再由老帝位者进行考察后确定人选。
三山五岳是当时的行政单位,不是后来的三座山,五座山,当时的三山五岳相当于现在的省份。因为大禹治水前是山岳文化,以山为划分单位,大禹治水之后,转为了江河文化,以湖州地域为单位。
三山五岳的推荐和老帝位者的考察带有较多的个人因素,人少,地域小还可行,象现在的中华同盟,拥有广大的地域,则难以实行,所以必须确立广泛的选举制,除第一届临时尧舜外,以后的尧舜都实行选举制度。
选举制在民间存在了许多年,议郎就由选举产生,也为天下大部分人所熟悉,近两年来,又进行了周公、召公的选举,周公、召公的选举,在朝庭维护下,也有条不紊的进行,现在要进行最高政府官职的选举了。
任何一种体制可以选择遗忘,也可选择扩大发展,选举制可以选择让其萎缩,也可让其继续发杨光大。
尊重民意,按民意办事是尧舜之道的一面。
确立了尧舜之道的体制,三月二十日,尧舜正式上任,也标志着明末时代的结束。
结束一个时代,也就开始了另一个时代,需要给新的时代以命名,崇祯主张重新命名新朝。崇祯为了体现天下万民的价值,想命名新朝为“民”,叫做“大民共和朝”。
朝议的结果,大部分人表示天下不可一日无君,民有否定君之势,不同意将“明”改为“民”,朝议的结果还是继续使用明朝的旗号,只不过大部分都承认,明朝也是新的明朝了。对于新明朝,许多人都建议改元,甚至礼部还起草了新纪元的年号。
对于纪年,后世有人建议中国应用孔子纪年取代耶稣纪年。崇祯认为,连贯历史的统一纪年比皇帝纪年好,皇帝纪年需有历史知识的人,才知是那朝那代,统一纪年,即使不懂历史的人,也可根据年代确定时间的先后,与现在的距离,适应更广。
统一纪年,崇祯也不会同意使用孔子纪年,崇祯正要恢复孔子的本来面目,还孔子以人的身份,现在用了孔子纪年,把孔子看成和耶稣之类的神,弄得孔子人不人,神不神的,更会造成天下观念的混乱。
明末时期,也不可能把耶稣纪年变为公元,耶稣纪年变为公元本来也没有什么不可,一个纪年,只要好用就行,问题是明末时,西欧还没有征服世界,中华同盟内对耶稣纪年知之极少,运用一个绝大多数人不了解的纪年,在当时是行不通的。后世是西欧已经在观念上征服了世界,苏联也用耶稣纪年,中国自然也就用了耶稣纪年。
既然孔子纪年不能用,耶稣纪年当时人又不太了解,皇帝纪年又不太好,那用什么纪年。
崇祯提出使用共和纪年。
共和纪年是西周晚期在国人暴动之后,周公和召公共和行政,暴动的次年,也就是公元前841年为共和元年。周召共和,开始用确切年代纪事,此习惯以后也一直都有继承,也就是以后记事的文书都有确切年代并相连续。
崇祯提议使用共和纪年,有三个原因。
共和纪年是中华本土事实上出现过的纪年,为中华的许多人所熟悉,只需搬用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