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以大明的手工业为基础,发展成为工业,从而形成中国式的,有别于西欧的工业体系。形成工业体系之初,最缺乏的不是技术和规模,而是工商业存在发展的政治环境,工商业在社会中的力量太小,形不成力量,地位极低。
崇祯朝庭就是要人为的解决工商业存在发展的最大问题,在政治上允许工商业发展,并把政治上的一切阻力都尽可能的排除。
崇祯要放开工商业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长期过程。起初,许多人没有意识到崇祯政策的发展会到放开工商业生产这一步,就是现在也还有人看不到崇祯许多政策都与工商业生产相关。
最初,是突破农业是本,其它产业是末的观念,提倡多种行业生产,并以食品生产为主。如果是平常年晨,也许要费很大的力气,才能实现此愿望,但有灾害时期,一切都以保人有吃的为原则,就是最顽固的腐儒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也不敢再过多的坚持唯农业生产为正道的观念。看来,灾害天气,即是危机,也是机遇。
其后,促进官商分离。控制商人的官,大都是一些大胆妄为,贪财爱利之徒,商人在其控制下,商人更没有地位可言。在继位之初,皇帝身份的崇让也对大部分地区无法掌握,只控制了长江和运河沿线的一些重要关卡。崇祯采用通税制,经过注册的本份商人可以在所有关卡通过,原先能够通融的官控商人则过关卡必交费用,再也没有通融余地。
当时还不能向商人收税,注册费实质上包含税收费,是换一种形式的税收政策,注册费是公开的,不用再交地下费用。商人就是会算帐,向皇帝交了费能行商,自己也能赚钱,就没有必要给官员地下打工,给官员赚钱。许多商人也就逐渐从官员控制下独立出来,成为了独立商人。
建立一定的秩序,不让一个恶商乱天下商业秩序。清匪,即是为了农业生产的安全,也对商业环境有保护作用。
疏通道路,造车船,提供商业运输工具。就是向地主购田,分售给农民也是向可能的商人提供原始本钱之举。
兴起工商业难,发展工商业更难。
有了政治上的允许,几乎没有力量的,幼小的工业商业要发展,技术就成为了主要内容。
在技术上除了生产技术,机器制造也是重要一环。机器制造需要在现有的生产之上,产生感想,对现有的工艺进行改进。
中华并不是没有能工巧匹,而是工匹没有社会地位,被士族控制着,工匹的成果大都被士族贵族据为已有,甚至是贵族夺人成果时,害了许多原创造的主人或发明者。
此崇祯朝,早几年前就开始了四科科举考试,除了士科外,还有商、学、法科,学科就包含了许多制造方面的知识有实际技作。
宋应星接管徐光启的科学院长和中书令之职,就是要把原先地位很低的一般人的宋应星提升到相当于相位的最高官职,并招考许多有学识,懂科技,有实际技能的人为官,当然,学科之人主要用于当时不断出现的生产部门和新形生产企业上。
四科考试的基础是大办学堂,许多自然知识和基础知识都是新式学堂传播的,特别是建立在原子份子理论上的知识体系,更是需要新式学堂传授。
如果王阳明时拥有原子分子理论,其格物就不是一般的格物了,而是一百多年前就能上一个大档次。
现在有了新体系的基础,原子分子理论,兼顾了中西的知识体系,需要的是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的发展。现在时代呼唤着大量的科技新知识和在新知识基础上的新成果,新成果中又以机器制造为重中之重。
崇祯王朝发展到此时,所有关键的条件都解决了,还有一些什么条件,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发现了,也有可能解决。现在,需要看的是发展结果,不论发展结果怎样,发展的过程肯定不会与西欧发展的过程完全相同,只能是大至相近的基础上,各具特色。
西欧的工业从毛纺织业起步,现在的大明的工业也可能是在纺织业中起步,现有大明的纺织业中,已经存在了许多机械,在大兴工商业的朝流中,出面一批新式机器完全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