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精神方面也需要制度礼法,此崇祯先是在特区确立普通人户的生存制度,让人确实的做到能够生存,再对伤残死的人员进行抚恤补偿。这种成制度方式的政治解决,比旧明时期一次性对立功的武将奖赏强,也比后金那种用抢劫而来的财物和女人来奖赏八旗兵的方式强。
此崇祯来到大明以后,利用天下众人想要生存的愿望,组织生产,带领大家生存是第一步,且这种生存最初局限于沿江城镇的附近,后来向沿江发展成特区,再向天下发展。第二步的选择当时天下的人才,组织起来,为当时天下办事。
总的来说,帮助人以生存为第一步,帮助人以幸福,过好精神生活是第二步。天下人除了物质需求外,还有精神需求,社会和统治者不能无视天下人的精神需求。
人的精神需求也有多种多样,其中人的信仰最主要,是高最高级的精神需求。老农的最主要的信仰是养活后代,让后代成才,真正的匠人最主要的信仰是把手中的活做绝,真正军人的信仰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人的信仰也是多种多样,各有所需。封建时代,当官也是一种信仰,官当的希望自己的官位越做越高,最后能当到最大。
统治者不能要求天下所有人都必须拥有自己一样的信仰,而应允许多种多样的信仰存在,如果所有人都只想到当官,那当官的行业也太拥挤了,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信仰社会才能和谐的发展。后世日本在二战时的那种靠刺杀不同政见者而获得的表面的“举国一致”,不是真正的举国一致。
如何组织生产搞好经济,是重要,如何发展文化,造就宽松的文化环境,让更多的哲人的创建能在社会上存在发展,社会也能让更多的哲人自然成长。
文化拥有者需要自己的文化成果得到承认,能体现自己生命的价值,社会也需要文化者的贡献,文化者的贡献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其中人的信仰是最高级的精神需求和精神贡献。
信仰是在不同的环境中产生的不同的内容,有可能通过了解别人的事迹而产生,但不是可以移植别人的信仰,信仰更不能追求统一。
此崇祯在明末,组织生产,搞活经济,让天下人更轻松的生活下去是一方面,营造宽松的文化环境,让更多的当时人才为天下服务是另一方面。
明朝时的文化环境,虽然没有清朝那么高程度的文化封锁,但文化封锁还是存在,四书五经还是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
西方有一种观点,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就那么几百人留下了姓名,历史也就是那几百人的历史,其它人都可以忽视。
崇祯不赞同此观点,英雄也有个人英雄和民族英雄之分,个人英雄是只谈个人,民族英雄则是民族中有一系类似的人员存在,只不过留下姓名的人,达到的程度最高或获得了最大的成功,其成功是与民族中的其他人一起努力,在其他人帮助下而获得的。
崇祯认为孔子是中华文化中承上启后的重要人物,而不是后来儒教装饰的绝对至圣,与孔子同时代也有许多人称得上是文化英雄,只是后世的儒教把孔子进升到更高的地位。
中华本来后世也还应该有许多象孔子,老子一样的文化英雄,可是皇帝出现后,视天下为一家之产业,“不为我用者谐可杀”,禁止众家思想存在发展。其后的无数代,无数个孔子和老子被埋没了,皇帝时代也是中华历史发展上的停滞时代,发展的程度很微小,没有什么质的发展。
此崇祯就是要改变这种历史的发展状态,不但要本来应该出现的孔子、老子应出现,而且还想造就更多的孔子、老子。中国之道需要更多的人才,尤其是哲人式人才。
当时已知的颜毅敏之类的经济人才,自己没有什么新的想法,是因为年青,在穿越前很年青,穿着越后又忙于工作,没有时间独自思索。哲人思维,以二类人中产生多,一是受到挫折后反复思考的人,一类是专业知识较好的人在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后,水到渠成式的产生想法。颜毅敏一路顺风,没有受过大挫折,又年青,积累层程还不够。
崇祯就是制造一些环境,造成许多位置或位置的环境,虚位以待,只要你成长,就给你铺设场地,给你提供条件。
崇祯开始时也是在士族人士之外,在士族人极少的镇外,以庶族群体,造就新文化的环境。用泰州学派的思想取代儒教当时的主流地位,用文化运动鼓励庶族掌握中华文化的信心。后来发展起来后,争取容进更多的士族开明人士。
正确的政策需要制定,人才发挥的环境也需要创造,就象走棋,应该多看几步。
原先说过天下给我以权力,给还天下以公平。天下最大的公平是公平的对等待天下人才,想要不枸一格降人才,就先要不拘一格用人才。
公平对待天下所有人才是十分重要的事务,能少产生范文程式的人物,只要能发挥,何必投别地。
天下苍生的生命与天下人的存在价格,都是不可有任何忽视的关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