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我不反对实战是最好的练兵的观点,对武器的掌握或使用方法平时训练也能熟练掌握,战斗重在指挥谋略,我们要获大力气培养指挥谋略的能力,重要的是这种谋略只能争对敌人,而不是争对自己人。军人没有参加实战会有胆怯心里是次要问题,只要总的谋略正确或高超,次要的胆怯心里能克服。再说新武器将会不断出现,训练还是掌握武器使用的主要方法。”
颜毅敏:“陛下对殖民统治就一点不动心。”
崇祯:“中华没有过殖民历史,硬要去学,除开道义不说,也可能‘邯郸学步’,学不会。”
颜毅敏:“对马六甲那些战略要地也要放弃?”
崇祯:“中国是一个开放的国度,任何门户都可打开,可以放任何方面的友人进来,如果豺狼混了进来,也要有打豺狼的能力,中国需要防豺狼的能力,而不是关门睡大觉的习惯。”
崇祯还在参谋部、宣导部、后勤部等部门要员在一些时,讲解了大明的方针策略。
“大明重视海洋,几千年前就有中华人航海的记录,中华人航海也分为主动航海和被动航海。主动航海就是自己想出海,也想回来。被动航海就是原先的生存环境出现特别严重的问题,被迫出海并不想回来,多般是那些原居地失田,不能生活,而出海寻活路,也有被地主所逼,生路无望,犯事有重罪,只能逃,或象元蒙时期那种的大屠杀局面,是死中求活之局。
一句话,中华人航海一直就存在,郑和航海也早于西欧人,大明发展海军,是本来自己航海知识和航海事业的发展,是自己的事务,而不是学西方的内容。
西方人东来,主要是为了财富,其方式是殖民加海盗,我们中华不是西方人,没有必要和西方人比个赢输,西方要怎样,我们还没能力干涉,西方人做西方人的,我们做我们的。
我们有‘仁义’之说,必须仁义待人,我们重要的是发展仁义的实质内容,把仁义贯彻到实处。有人会说儒不带兵,那是对腐儒不满的表现,我反对腐儒,但不反对儒将。
我们对海洋的方针,是参加海洋活动,但不参加西方人的纠纷,保持海洋的实力,不随便加入战争。
在南洋区域与西域之间,我们选择的西域,也就是说,南洋是外国,西域是国内。这样处理是什么原因呢?
其原因是,中华能力有限,世界虽大,只能选取一块。
为什么选择西域而不选择南洋,因为这是从长远考虑问题。
汉唐时西域都归顺过中华,但故国难寻,史籍记载的许多古国都难以找到故国,主要是西域各地的条件限制,无法长期存在,现在必须联合西域众多地方,形成统一的区域,便于当地的生存发展。再说不管理时,西域当时的临时统治者也时常犯边,入侵哈密的统治者也到肃州、甘州等地抢劫杀人。
对西域需要成片的治理,对南洋则可选择性的进行贸易,这也决定是国内与国外的区别。对西域必需要治理好各地,让人人都能活,让各种文化都能存在发展,这就对中华文化提出了新要求,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问题解决了才是发展,我们就是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中华文化有善待世界各文化的能力或态度,这是为了中华文化发展前景而考虑。
进入了南洋也许在短期内所获更大,但也会受到西欧人的影响,干些没有道义的事,朝庭不一定能控制得住,我们只需要保持自己的军事能力,而不应该对世界太多的干涉。
南洋不想干涉,南亚也不想介入,波斯也不想介入,那些存在了几千年的文明自有其自己的命运,我们只是做好自己的事。
我们要选择一个区域,向着超越一个民族的方向发展,发展到世界民族的前身,地区民族共同体的时期。我们只有能力带领一个地区发展,而无力决定整个世界的命运。这就要求中华文化向人类文化走出一大步,自己的文化也要求发展一大步。
中华文化以自己掌握的区域为胸怀,放眼世界的发展状态,有限度的介入海洋,了解世界的情报信息和知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