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虽然有所损失,但战力还在,问题是明军也不是先前的明炽了,明军的战力也提升了一级。明军士气高了,出长城与后金周旋的力量也站稳脚跟,在关外存在了几年,明军现后金争夺蒙古地区的各种力量。
崇祯五年以后的明军,虽然难以打败后金军,但也能凭山地或险要地形防守,就是简易营寨,也能避免被后金攻破,再也没有出现大队军兵被后金歼灭的现象。同时仿照关宁锦防线加强长城沿线的守卫力量也成熟了起来,后金对关外一般地势都难以攻破,对长城沿线的险要地形更难攻破,大明有防止后金入关的能力了。
崇祯五年后,后金还有很强的攻击能力,明军耐不荷后金,但后金再也没有大规模的歼灭明军了,明军能做到败而不被歼,甚至偶有胜利。
后金不能再占大明的地盘,后金就没有了抢劫大量物资的机会,也不能俘虏大量的奴隶从事生产,在大明断绝贸易和全面围堵下,经济发生的困难,这种困难逐年增加。
后金努力打过鸭绿江,没有打下,几次想攻入关内困粮草不足而回,攻打老哈河畔也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原先蒙古的势力范围内也被明军的介入而动摇了对后金依从或忠心。
明军利用后金总是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特点,面对后金军主力,主张依险地,用大炮火枪防守。有没有后金主力的地方,发挥自己人多的特点进占各地,占领奴尔干都司的广大地区和蒙古人生活的区域,压缩了后金的空间。
后金不能进入大明境内抢劫或不能占领大明的新地盘,就没有军队的给养,也抓不到生产奴隶,从而动摇了各种仆从军队跟随的信心,汉兵,蒙古兵逐渐减少,到崇祯八年,女真人内部出现分裂,近二万的后金兵逃走,另寻活路。
后金还在没有分裂之时,皇太极就有了求和的心理,后金分裂后,皇太极经过努力争扎,与困难熬煎,在崇祯十年初就放下架子主动向大明求和,此崇祯却说奴尔哈赤对辽东人犯有杀戮之罪,奴尔哈赤的后代应收监。
皇太极又挣扎了大半年,明军在打下抚顺时,已改为清军的满族军队还想对抗,在明军打下赫图阿拉时,清军众将也明白了,明军不是偶然的胜利,而是实力的强大。清军在明军的炮火和火枪打击下打怕了,清兵也是人命,也经受不起火药的轰烧,皇太极也一病不起。
皇太极本来还有几年寿命,那是在胜利和顺心的条件,现在皇太极竭尽所能为清国谋出路,都是在明军的强大力量下,战败,确实再也难想办法了。
清兵有能力打向任何一个方向,除了坚城难攻破外,其它地方都难阻挡清兵,问题是清兵不能丢下几十万老幼妇女不顾,自己逃生。今年的冬天又怎么过,又要饿死多少人还不知。
向大明交涉的人员回报,如果清兵投降,大明愿意救济满族过冬的生活粮食。
病危的皇太极,做出了最后决断,大丈夫能屈能伸,投降了大明,只要人还在,也许也能打到出路。不入后,皇太极去世了,原先皇太极是几年后,收降洪承畴激动而死,现在是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忧虑而死。
皇太极死后,豪格和多尔滚成为中心人物,豪格只不过是皇太极的儿子,自己当做太子,其实头脑简单,意志用事,不久后,就斗不过多尔滚。
清兵众将回答豪格的是“不怕死,但怕饿,能解决粮食,让大家不矣饿再谈其它。”多尔滚则对众将说,“我们的生存依靠自己的武力,我们武力强时,天下是我们的猎场,别人比我们强大时,就是甘心的事奉强者,再寻找自己的活路。”
清国按八王议会和众人意愿,决定有条件的向大明投降,其条件是保证满族过冬的粮食和今后的活路,清兵和满族人不分散。
大明的条件是奴尔哈赤的后代必须收监,满族必须迁出沈阳。
最后在皇太极的葬礼中达成了协议,雄才大略的皇太极不愿看到清国的终结,其他王爷却感到皇帝都会气死,其他人受点苦也不用怕。
事后,奴尔哈赤的后代收监到东海一小岛,清兵余部由济尔哈朗带领。
济尔哈朗是奴尔哈赤弟弟的儿子,可以不收监。济尔哈朗有勇武也有计谋,比较温和,能见风转舵,原是皇太极一派的人。
现在到了收拾辽东残局的时候了。
祝天下人除夕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