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崇祯七年初,中书院的人在朝庭中讲解崇祯七年科举的变化,也在大学堂中进行了宣传,崇让也在由太学发展而来的“京师大学堂”中讲了一堂自己对《中庸》理解的课。
崇祯认为,先前读四书五经的人习惯于逐句逐词的诠释,对整体上理解有所忽视,现崇祯就是想从《中庸》的整体思维中来讲一讲中庸之道。
崇祯说:“中庸的整编内容和所有说明,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就是中庸,也就是怎样认识中庸,怎样样做到中庸。中庸就是‘致中和’,也就是怎样达到‘中和’的状态或水平。
“‘中和’与简单的‘中’不同,更不是是折中线,‘中和’是中庸之道,是中正平和,是不偏不易、务本、固本、乐本的原则,是中间区域的部分。
“中庸就是要反对极端,反对绝对,反对绝对的完美。”
崇祯继续讲:“中庸开编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那什么是道,道要做如何的理解?
“《易》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形而上’与‘形而下’是观察问题的两个方法或角度,且是不同性质的方法或角度。可以说,具体的,器物性质的东西,我们要从‘形而下’的角度来理解,如镜子,我们走的路。
“比较抽象的东西,需要从‘形而上’的角度理解。镜子可以正衣冠,以历史为镜子,可以知得失。历史不是具体镜子,但可以当做镜子,也就是可以比做镜子。我们走的路是具体的道,我们也可以把许多不是具体的路也称为道,如:学习之道,为人之道,生活之道,为官之道,治世之道。
“我们走的路,即可称道,也可称路,是能看见的较具体的道路。学习之道,为人之道,生活之道,为官之道,治世之道等等的道较抽象,不太具体,需要从形而上的角度理解。
“用什么的方式来理解‘道’。目前最好的方法是《中庸》。中庸首先提出中庸之道,也就是‘中和’之道,我们也先谈谈道。
“道有一区域,如具体的路,我们前面的路,有的宽阔平坦,有的狭窄崎岖,无论宽阔,还是狭窄,都有迹可寻,中庸之道就是要求众人走在路的上面,而且越是走在中间越是安全。
“在路面上走的人,靠一边走,只要是还在路之内,就能行走。走在边上的人,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有利的一面,可礼让对面走来的人,也方便给马车之类的东西让道,从这一面来讲,是靠中间区域的与对面来的人和车能让道的和气之道路。不利的一面就是万一马失前蹄,一不小心,可能跌出道路,如果路边是高壑,就有受伤的可能,这是有失‘中和’的现象,是失道。
“中庸不是折中,走路也不是必走路的中线,如果路面不宽,占在中线的人也不便给马车之类的对面来的人车让道。人走路,很难踩中中线,其实,人走的路,路面越宽阔越便于人走。路面太狭窄,就很易走出路边,出了道。
“‘道’是相当于人走在路上,而不是在钢丝上行走,走在钢丝上或走出路面,就是走了极端。
“我们办事也和走的路样,要走在道上,不要走极端,有宽阔的道,则行道易,道崎岖,则应小心行道,避免陷入失道和失去‘中和’的险境。
“中庸之道,其实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和各个时间内,中庸说:‘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就是说,中庸之道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普通的夫妇,都可实行中庸之道。
“中庸又说:‘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之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君子的道广大而又精微。普通男女虽然愚昧,也可以知道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弄不清楚的地方。也就是说入门易,精深掌握难。”
崇祯讲解《中庸》,其目的有二,一是说明崇祯七年以后的科举文士考试,有偏向整体思维的可能。二是希望中庸的思想能发展到辩证法,克服极端思维和绝对完美的思维。
崇祯针对中庸直接讲了一些内容,也对中庸谈了一些启示。
崇祯说:“据说,历史上掌握中庸之道较好的人是颜回,而掌握中庸之道最好的人是尧舜。弄清颜回与尧舜是怎样的掌握中庸之道的,中庸中没有说明,需要我们后人来理解和解说。下面我就谈一谈我对行中庸之道的理解或其思维方式。
“前面说了,我们面对我们遇到的所有问题,要用中庸之道的方法解决问题。其具体方法则是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对所遇到的事件或问题进行判断,得出对还是错,干还是不干,做出取舍的决定。只有在准判断的基础上,才能不偏不易,才能中和。
“判断和取舍的关键问题是发现其中的错误,并改正错误。不可带圣人无错的绝对完美的观点,是人都有可能会出错,改正错误就是好的。
“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相当于自省。《论语·学而》中说:‘吾日三省吾身’。《荀子·劝学》中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和荀子都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其中的自省想法也是自我认识的一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