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安南地区的事务,北京已经收到消息多时,有关安南的事情也通过邸报,让众大臣了解过,现在正在朝议安南地区的事务。
皇帝说:“众卿对安南地区的问题有何建议。”
某甲臣说:“野蛮之地。”
某乙臣说:“不受教化。”
某丙臣说:“弃之。”
某丁臣说“太祖之不征国。”
某戍臣说:“我中华官员经营和管理交趾,确实存在许多疏忽和弊端。”
崇祯心想,总算有人说了句真说,文官体系,在中原的治理都是那个样子,在边境能好到那里去?如果有不把边民当人看的心理的人,也许会更糟。
某己臣说:“成祖征越是因为胡氏篡位夺权,也是因为越人自己治理能力较差,所以收规管理。”
某庚臣说:“安南即使是分立时期也是由我中原王朝策封。”
某辛臣说:“明世宗嘉靖十八年(1539年)3月,当时安南的国王莫登庸遣使至镇南关请降,将安南土地册及户籍献于大明。1540年十一月初三,莫登庸与大臣数十人自缚跪拜,入镇南关向明朝官员纳地请降,明朝将安南国降为安南都统使司从属国降为属地,改其十三道为十三宣抚司,至今。”
众人说了安南国的情况,要弄懂安南国是怎样来的,就要先弄清中国人是怎样来的。
先看中国的种族,中国的种族源于黄帝联盟和炎帝联盟,最先是居住在黄河上游的雍州之地,考古中的仰韶文化和半坡遗址为代表。当时的雍州是大禹定九州的雍州,是包括后来的并州的山西之地。
当时由于是部落式生活,只能说,黄炎联盟主要的居住地是雍州,当时各部落的游动没有规律,由于当时的地理知识极差,就是走出雍州,到了很远很远的地方也不知。
可以说,中国人的祖先在很早时期,就存在民族迁徙、民族交流或融合。世界大部分人都有民族迁徙、民族交流或融合过程,民族交流与融合是绝对的,民族间离与对立是暂时的。
后来,大禹治水成功后,夏国人的生活区域主要在豫州西部,黄炎联盟人的居住地也由雍州扩展到豫州。当时的地理概念由炎黄时期的雍州天下发展到大禹时期的九州天下,也就是说雍豫两州主要是黄炎联盟的部落,其它州则是黄炎联盟的部落与各种部落杂居。
中国人的发展就是黄炎部落盟向东和向周边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还有北方的游牧部落向南发展而出现在冀州、衮州、青州等地,甚至徐州、杨州都有北方南下的部落。南方向北迁徙的部落中,也有许多个浪潮,南方的杨州、荆州、梁州也是黄炎联盟中的部落与向北迁徙的部落杂居的地方。向北迁徙或发展的迁徙浪潮中其中有一浪潮为百越族。
百越族的前锋,在夏朝时就到了浙江地区,只不过百越族来之前原先地区还有其他居民。我甚至想过,后来越国的王是商灭夏后,夏国人南下的一支。因为浙江地区作为商国的东南夷始终都与商对立,商国的灭亡也是商国大军南下攻越时才被周国突袭成功。
越国人在吴越春秋之后,在江南的越人很早就灭了吴国并带兵进入中原争霸,于是,很早就融入了中原,以中国人自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