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五年秋冬之季,崇祯收到探子报,后金军大举出动了。
崇祯与参谋部的人分析后金出兵的意图,经过参谋推测和众人的分析,最后意见是后金战备粮不多了,想拚命来中原抢一把。
后金进军的路线最可能是两条,一条是大约按崇祯二年的路线就近进攻长城,二条是远走西边到昌平,宣镇,甚至大同附近找突破长城的弱点口子。后金兵走第一条路,对田见秀的压力很大,后金兵要突破田见秀的防区后才能到长城突破。
第二条路则可能先要突破卢象升、满桂的防区向西,再折道路到长城。燕北省,朔方省刚城立不久,守城也许能行,阻挡则不行,倒希望卢象升能多阻挡一下。当然也有可能通过科尔泌蒙古部落区域折道向西行后再南行,那金兵的路途就更远,耗时更久。
信鸽来往费了时间,再加上分析,田内见秀接到通知时已十多天了,金兵如果攻击田见秀处,一般半个月就会到。好在田见秀随时准备打战,粮食和弹药都准备好了,最后几天,莫日根还运进了一批物资到会州卫。
由亲卫军而成的禁军,经过多次抽调兵力出外做战,之后不久又招满了,还是一半守皇城,一半在外训练,现在战事临近,崇祯把五千多亲卫军驻扎在尊化,五千多在长城附近以策应各方。
金兵因为粮草不足而想硬攻就近的长城。不打大凌河边上的城和锦州,因坚固设防城一时难以攻下,除非有大量的粮食象另一个时空那样能长期围困大凌河城,或围城打援,才能攻下。
金兵在卢象升驻扎的大宁卫和何可纲驻扎的营州卫中间通过,对热河区域的城堡也不攻击,想直接到宽河所延后突破长城入关。
因为大宁卫与营州卫之间有近二百里的路程,后金兵轻易就通过了,明军发现后,卢象升和何可纲都带骑兵出城截拦。赶到金兵通过之路线时,但金兵已过半通过。卢象升到后,负责侧冀的金兵出来迎战,卢象升避开金兵的口袭阵,在侧冀小心的打击金兵,赵率教也很小心攻击金兵侧冀。
金兵前锋还没有到宽河所,就遇到了外出的新军连队。新军连队发现金兵后,迅速登上附近的小山防守,金兵发现明军兵少想吃掉明军向小山发动攻击,战斗就这样打响了。
划归田见秀管理的新军也和亲卫军样,一半守城,一半在外训练。听到枪炮声想赶过来增援,发现金兵骑兵后,也就近登上附近的小山防守。
当地是燕山山脉的东端之尾,有较多的小山。金兵是骑兵,一般是从小山边上过,开始是想消灭小股的明军立威而围绕小山进攻。
骑兵如果快速行动一天能走百里以上甚至几百里,但普通的行军则只能走百里以下,即要休息马力,人也要休息。
战斗打响后,消息很快向外传播,附近知道消息的连队都在当天晚上赶到战场并连夜占领附近的小山。
崇祯五年后金兵的进攻与崇祯二年的进攻不同之处是,崇祯二年后金兵在登上了长城后,明军才知道有后金兵的进攻,崇祯五年的进攻则在长城几百里外就遇到了明军的阻击。
新军就是和旧军不同,以前的旧军一遇金兵就逃,新军经过崇祯二年与金兵交锋,和以后的与金兵之战,基本上消去了对金兵的恐惧,报仇和立军功的心里占居主导。特别是那此以前没有参战打过金兵的军人,更想过一过打金兵之瘾,毕竟训练了那么久,就是想表现一下自己。正是这种心理作用下,在尊化的亲卫军也到了喜峰口长城,暂留尊化的地方军先守城。
后来连队都要求到前线参战,最后两个营官(旧式大营的营官)手下只剩下自己的亲卫连还在长城,守长城的主要人员还是那些九边的地方军。毕竟长城也需要人守,营官带着亲卫连做为长城的增援部队负责长城的守卫。
一些连队自发的上小山防守也形成了防线,后金兵也必须逐山夺取,才能有路前进。明军与骑兵对战也许战力不足,但对战步兵或小山争夺战则可与后金兵一战,如果不计较伤亡,甚至能守住防线。
闻讯赶到宽河所前的新军越来越多,要不是有限制,所有在外训练的连队都会要赶来参战。
因为田见秀在战争爆发后,也赶到了,田见秀统一指挥防守。田见秀即要考虑建立纵深的多道防线防守,统一各连队的战线,又要考虑下一步金兵的动向,下一步的防守战。亲卫军的连队赶来以后,田见秀抽调了更多的连队到下一步金兵可能走的路线上防守或待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