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区域的进入与内地屯田区有所不同。还在原先的大明,由于经费紧张,防倭寇时的水军大量裁减,留有少量水军在主要大城内,沿海港口几乎废弃。
登莱之地所辖有许多卫所,如威海卫,成山卫,靖海卫,大嵩卫,鳖山卫,灵山卫等。袁可立带李园正等人到登莱时,也带来了一批有资历的军官,准备接管各卫所或参与各卫所的管理,同时南方也调来部分军队,特别是水军,主要来自南方。
谭国杰原是纤夫帮的人,现已有百户级别的任职资格,被调到山东,分配到威海卫下的麻子港任百户,谭国杰带带了一个加强排,就是那种有两个班受到岸防军的训练,有两班受到过水军训练的军队入驻麻子港。
原先麻子港没有水军,也没有港口,只是附近有一个军墩。
麻子港周围形势,整个湾区象一个耳朵形状,北方如喇叭状面向辽海,其他三面都是陆地,海岸除了东南面是沙滩外,其他地方都是岩石,东面有突出入海的一片陆地,上面还有一座小山,西南面也有一座小山。一般飓风都是自东或南而来,这处地方避风比威海卫抛锚地优越,但湾口没有阻挡,避浪性要差。
西南面那处山便是麻子山,这港也是由此得名,南边那条河名钦村河,河边那个墩堡便是麻子墩。麻子墩离钦村河大概几十米远,外面包了墩墙,看不到里面情形,离钦河两岸开垦了一些田。
谭国杰就是要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建军港,修建各种航向标,探清水纹情况,还要练岸防军和水军,又要屯田,处理好与原先麻子墩军户的关系和处理好与附近居民的关系。
明末社会已经较为散乱,附近居民生活也大都不太好,只要能好好在组织生产,有生活资料,附近居民还是好处理关系,也有穷户愿意加入军港。原先麻子墩的军户也和其它地方的军户一样,几乎没有军事训练,也几乎没有军力,就是单纯的屯田,麻子墩的百户也是老人了,升不上去,只要尊重其利益,与其的关系也好处理。
在山东地区,在崇祯初期还偶尔有渡海而来的辽东人,原先的官府对辽东人的按置不太好或不到位,是官府的一个负担。现在各军港和屯田区需要劳力开发,需要人当兵,自然就吸收了众多的辽东人。新军体系对所有人都以兄弟相待,那些在辽东受尽苦难的人,或其它地区流浪到山东的人受到较公正的待遇,就有归家之感,对新军体系由参与,发展到忠心的拥戴。
其实当时沿海有无数个麻子港的海港,新军体系也有无数个屯田区和生活区,新军体系只是比先前的人对多走了一步,就是对人好了一点,对生产组织行了一点,就获得了众人的拥戴。
其实中国人很好治理,所要求的很少,只要能给以生存所需的那微小的待遇,就都是良民。当时社会就是混乱得只有士族有保障的社会,其他各阶层的都毫无保障,现在新军体系给予了苦力们一点生存的保障,就得到了苦力们忠心拥戴。
进入崇祯二年之后,屯田和军港都发展势头良好,为了适新形式,许多新军的主官都升了一级。麻子港的谭国杰升为副千户,麻子港附近的麻子墩并入麻子港,成为麻子港的岸防军的力量,没有训练的军丁加强训练,原先有屯田经验的人也冲分利用,原先的军官原职任用,最基层的军官一般都是没有什么关系的人,是较好说事的人,是一批服从管理或服从指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