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产进行管理,是此崇祯新政的特殊之处。以往的历史总结的多般是谋略,军事上的得失。对于谋略或军事,朱弘认为也重要,担政府的管理不能少了生产的内容。要让只知四书五经的人去管理生产有点不现实,招慕那些即有点知识又识五谷的下层人士,经过短训后,来管理还是比较现实的。土地不足只是相对的,只要组织好生产,即使是灾年也能有较好的产出。
朱弘总结了一下自己到来后的一年多的事务,认识了一下自己管理与先前的皇帝或彼崇祯的不同。超出朝堂外,通过办特区的形式介入生产或组织生产,创办研究机构,发展生产。在朝堂内,确立武将单例,削弱文官独掌朝纲的局面,增加专业水平和专业意识,提高办事效率或成果,再加上知人善任和有关谋略,争取朝政改善。
此崇祯朝的小朝庭与大朝庭,与汉朝的内朝与外朝有区别,汉朝的内朝与外朝的区别只是权力,此崇祯的小朝庭与大朝庭的区别是事务的管理内容有区别,大朝庭是原先概念下的朝庭,小朝庭是能办朝堂外的许多事务,能组织生产,搞活经济。在小朝庭中,朱弘说解决当前社会问题的办法是发展生产,发展生产与练兵和造器同等重要或者说更重要。因为生产发展,才有可能有钱粮,才可能有钱粮练兵、造器,也就是才能造就出天下人支持的社会,才可能有社会稳定。
发展生产又最主要是生产粮食,或者多生产能吃的东西。首先,农业要稳定,劝农司要督促天下的田地,都要有耕种,没有耕种的田要有人去查原因。信息处的人要下点时间了解实际情况,避免地方官员虚假汇报。对荒芜的田地要想办法再开垦和耕种。
其次要考虑到当时天灾的情况,尽量调配好红薯,玉米,土豆等对水要求不高的作物,凡是可能种红薯,玉米,土豆等非良田区域都鼓励耕种,这些非常规作物,没有占良田者,一律不收田赋。
再次调配好天下的作物品种,象苏松等州,尽量劝其减少种殖棉花等经济作物,而多种能吃的高产水稻,要北方缺水的地方多种棉花补充苏松等地的需要。
养殖业和渔业也应尽量发展,沿江沿海要大力发展扑渔的条件和技术。
食品加工或手工业同样应尽可能的发展,红著粉,土豆粉,米粉之类的生产大量提倡。
沿江沿海特区是生活区或顿田区,而不是后世那种经济特区。虽然不是经济特区,但一切可以生钱的行业都可存在发展,在政策上对所有行业都没有歧视。
原先在信王府讲的一些知识,学生有人发展出能操作的行业,能操作的行业也可进行生产,象肥皂、火柴之类的生活用品就可生产,当然玻璃是朱弘特别关注的行业,因为望远镜之类的东西对军事有很重要的意义,且当时西方对玻璃的生产技术也解冻了,成为大家都能掌握的知识。
一些新欣的产业发展需要时间,特区主要发展的内容还是传统的产业,明朝的民用生活体系中的各种手工业是一个整个体系,难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当时即使有经济学家,去调查研究,也是一门专门的学问,其内容也众多,且是当时人已经掌握了技术的众多生产内容。
崇祯元年冬季,朱弘利用时间的间隙,在秘书处内的人员中讲了社稷论和有关生产政策。也正面回答了在信王府时期提出的中国社会末世危机之解决方案问题。
“稷”是五谷之一,中国古代以稷代表整个农业生产,现在以稷代表整个人类生产,稷就是表示生产或生产方式。“社”就是生产中人的组织方式方法,也就是人类社会。社稷就是怎样组织生产和怎样组织人类社会,社稷论就是人类生产和组织人类的方法之学问。
在现阶段,在生产上,以农业为基础,以粮食生产为中心,稳定农业,发展渔业,加工业,创建和发展食品加工生产。关键是能想法提供生产者生存的条件,则就可能组织生产,甚至还有可能开垦荒地。
中国古代的周朝,有敬天保民的思想,也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组成的民是不可更换的,所以,百姓最为重要。百姓的生存需要社稷,所以社稷次之。君原为百姓的带头人,是当时最有知识,最为贤能的人,是带领百姓生存和发展的人,可见君之重要。君排在民与社稷之后,其它一些内容排有君之后。现在君演化成世袭的君主,所以现在的君主也应效仿“君”之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