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报》也乘机大肆宣传,京报宣传的内容主要有二方面,一是贪污官吏的行为后果,二是分析出现贪污的原因。
其一,贪污的后果,就是贪污官吏与天下人争命,是后金的帮凶。天下那么多人没吃的,饿死或生命垂危,就是因为钱财被不法官吏贪污了。一时之间,贪污的官吏成了天下的公敌。对于反贪,清廉的官吏还是支持的,有贪污行为的官吏看到了风气,进入了潜伏期。
其二,贪污的原因主要说明有二条,一个原因是胥吏由官员任命,有的贪官就利用任命胥吏的权力,建立自己贪污的秘密组织。另一原因就是胥吏由地方大户把持,贪官与地方大户勾结,共同贪污。
京报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想插手胥吏事务,攻击胥吏的两个主要任命方式。当时皇帝系统的的人员也分析过,在《水浒》流行的当时天下,众人都带有皇帝是好的,天下就是一些不法贪官搞乱了,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心理。
户部胥吏的问题,也提醒了朱弘,全国的胥吏必须整顿,胥吏必须加以管理,不能再让其自然发展。原先胥吏都是由个别官员随意任命或控制在某些家族手中。
朱弘决定在原来民政培训班的基础上成立胥吏培训班,利用原先特区的民政队伍的培训经验,结合原信王府的师资力量成立胥吏问题研究处,并以研究处的力量成立全国的胥吏管理处,也办胥吏培训班。
胥吏是一个特殊系统,文官没有管理原则,文官体系也基本不管胥吏。皇帝体系管理胥吏,只是将过去那不太管理的系统进入管理状态,并不与任何较大的社会力量发生冲突。
原先特区的甲长里长培训班实质上是简单的胥吏培训班,只是范围较小,现在扩大研究,扩大规模,扩大范围,办成胥吏培训班。
胥吏的研究处的人员,即可以是研究人员,也可以兼职培训教员,或胥吏处的管理人员,师资人员的流动按当时的情况而定。
胥吏系统的关键问题,是确立胥吏原则,当然其确立的原则也是有利于当时发展和人的生存的原则,其方法就是提高胥吏的素质和加强管理。提高胥吏的素质,用办学习的方法,加强管理需,要建立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管理队伍。
胥吏研究处,研究原先社会上发现的问题的处理方法,综合所有问题,制定胥吏处理问题的一般方法,形成胥吏的教材,也研究建立科学管理队伍和科学管理方法等问题。
原先鸡婆锅有民政培训班,以后发展到多地都有办学习班的条件。现在除了北京办有胥吏培训班,全国许多地方都有胥吏培训班,有新军出入的地方或主要省城或重要府城都开设胥吏培训班。现在是胥吏培训班由重点地区向全国发展,由长江运河两岸向各省和重要府城发展。
中国的梯田增被外国人评为四大发明之外的第五大发明,因为田有水平要求,才能满足所有禾苗都有水,在不平整的地方建梯田,能满足局部的小区域的水平要求。
社会管理也要求一碗水端平,但社会现实又确实充满了不公平,在不公平的社会想建立公平,可仿效梯田原则。当时社会的普遍心理是“不患贫,而患者不公”。在不公平的社会中建立许多小区域,争取做到小区域公平。梯田也能种田,小区域公平公正也能发展社会。
当时皇帝系统将天下区域分为三个大区域,一是被称为特区的皇帝管理区域,二是可能管理区域,三是了解区域。胥吏培训也根据不同的区域所具有不同的特点,做出不同的按排计划。因为胥吏也是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的管理力量,必须较好的管理。
一是特区,是培训后胥吏的主要场所,特区是皇帝系统的完全掌握区,必须是培训过的高素质胥吏。特区的胥吏有时有必要再次培训或重复培训,特别是胥吏知识有大发展之后,必须再学习掌握新知。特区的胥吏主要的都是经过培训过的胥吏。
二是可控区域,就是一些可能听皇帝政策,有可能被皇帝掌握的区域,这些区域多般都在特区附近或一些重要的关口位置,官员是经过特别斟选的人员。这些区域需要按排培训过的胥吏主要原因有二点,一点是这些区域的官员希望掌握权力,需要按排自己可靠的胥吏,另一点是这些区域具有靠近特区的特色,有可能划入特区,进入皇帝系统,需要一些听命皇帝原则的胥吏。可控区域的胥吏应该有一部分是经过培训的胥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