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慈炯怒目而视,连连拍桌,叫道:“够啦够啦!”
朱慈炯毕竟是当今天子、先帝崇祯的嫡子。他这一叫,众人的喧哗声顿时止了。
“都是朝廷大臣,拉拉扯扯,哭哭啼啼,像什么话!”朱慈炯训斥了一句,又将目光落回到了黄道周的身上,说:“黄爱卿,咱们若真的要迁都,你觉得迁往何处比较妥当。”
黄道周想了想,说:“有两个地方可供陛下选择。一是桂林。桂林是广西治府,离前线较远。陛下若迁去桂林,可安定后方人心。而且桂林有瞿式耜、张同敞坐镇。这二人赤胆忠心,不亚于昔日的史可法。陛下若去,可保无虞。”
“嗯,另一个地方呢?”朱慈炯问道。
“另一个……”黄道周想了想,说:“便是云南的昆明。黔国公……
“胡扯!”
黄道周话还没说完,就被申绍芳生硬地打断了。“云南已落入孙可望等流贼之手。陛下前去岂不是自投罗网?”
“可是孙可望已有心归顺。”黄道周转过头来说。
“归顺?”申绍芳轻蔑地一笑,说:“那家伙居然要朝廷封王,还是一字王。哼!我大明自开国以来从无此先例。此等人狼子野心,哪有归顺诚意!”
“如今我大明朝危机四伏,危在旦夕。何不舍此虚名,以换实利?”黄道周目光如炬,话也说得慷锵有力。
朱慈炯闻言心头惊喜。
黄道周是有名的道学先生。前些日子他还反对给孙可望封王。今天却在强大的外部压力下改变了初衷,突破了自己坚守多年的底线。这份于国于君的热爱令朱慈炯不得不动容。
“可我大明法度何在!”申绍芳也提高了嗓音,据理力争,寸步不让。
大臣们愣了一愣,又都将矛头对准了黄道周。
“黄大人,你说这话分明是不把祖宗家法放在眼里。”、“我大明从不给异姓封一字王。此乃成例,绝不可废!”……
“好了!”朱慈炯高声嚷了一句,见众人的聒噪声平息下来,才又说道:“封不封王,封什么王,由朕说了算!”
“是!”群臣纷纷躬身,向后退了去。
朱慈炯将长襟一撩,坐下来吩咐旁边的韩赞周:“拟旨,封大西军孙可望为秦王,李定国为晋王、刘文秀为蜀王。具体措词,你酌情处置吧。”
“是。”韩赞周应了一声,便退下去草拟圣旨了。
皇帝既然开了金口,封爵之事也就尘埃落定了。所以群臣也都是一片哑然,互相望望,彼此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