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一言不合就“搏克”(2 / 2)

胖男孩儿名叫苏赫,蒙古语中就是“斧头”的意思。瘦小子叫巴根,汉语翻译过来是“桩子”的意思。从名字上看,两人相克啊,似乎水火不相融啊。事实上,苏赫和巴根却是如假包换的好朋友。他俩都是桂丽丝嘎查的牧民孩子,还是同班同学,都就读于陶格斯苏木小学五年级。

“嘎查”是蒙古语,“村”的意思,“苏木”即“乡镇”,是蒙古族地区特有的地名称呼。“桂丽丝”和“陶格斯”同样是蒙古语,翻译过来就是“山杏”和“孔雀”。如果用汉语来表达,就是:“斧头”和“桩子”住在“山杏村”,在“孔雀乡”小学读五年级。

胖苏赫和瘦巴根都是十二岁。

两人为什么较量了起来呢?原因很简单——闲的!

期末考试终于完事儿了,只要过几天再返校拿到成绩,就可以美美地享受暑假了。这两天轻闲,巴根和苏赫都跑到了自家的牧点上,两家牧点离得很近,两人又凑到了一起。

实在无聊,便采来几株萨日朗花躺在草原上,边吃边唠。嘴里有些淡淡的清香,甜津津的,比吃口香糖可强多了。

苏赫说:巴根,你看,那片云朵像啥?

巴根顺着苏赫的手指看去,说:像——像马?

“对了。你再看它右上方的那朵呢?”

“像——像个猴儿?对,真像个猴儿!”巴根兴奋地说。

苏赫绷着脸,认真说:不对。你再细看。

巴根又看了几眼,摇了摇头,说:我看着就像猴儿啊?你看——它还在变呢——难道,像孙悟空?

“要我看啊,它不像猴儿——而是——像你!哈哈——”苏赫笑了起来。

巴根已是怒目圆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