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什么水渠?”
“父皇,儿臣所在的屯田所虽然靠近黄河,但是常年缺水,所以也就常年欠收。”朱抗虏侃侃而谈道:“但是,如果黄河发大水,这个屯田所却也要跟着遭殃。根据水利尚书蒋大人(蒋小鱼)的要求所有的屯田所都要有一条水渠通过的要求,儿臣所在的屯田所就在挖渠。”
朱聿鐭想起来了,心中暗道:“我怎么把这事忘了。”道:“当初朝堂之上,为了这条议案,大家争得不可开交。支持的人少,反对的人多,都觉得工程太过浩大,怕重蹈隋炀帝挖掘运河的覆辙。当时在朝堂上争论的时候你没有说话,现在你觉得该不该挖?”
龙映真见父子两人说话,她也不插嘴,只是将所有的太监和宫女都打发了下去,她亲自给父子二人斟茶。
“该挖。”朱抗虏毫不犹豫的回答:“只是儿臣以为工程还是小了一些。”
“小了?”朱聿鐭没有想到朱抗虏现在会说出这样的话来:“工程不能太大了,太大了百姓受不了。”
朱抗虏道:“父皇,挖掘水渠是一劳永逸,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工程大了不要紧,可以慢慢来,不要想着三五年之内一蹴而就就成。”
“那你觉得小了是什么意思?”
“不仅要挖水渠还要挖水库。”朱抗虏从怀中取出一张纸来,展开在朱聿鐭的面前,纸上面画着弯弯曲曲的线条。朱抗虏指着那些弯弯曲曲的线条接着道:“这水渠不能只从屯田所里穿过,还应该让每个屯田所将水渠再挖出分支,通往各块田地,以减轻百姓的挑担之苦。同时如果再遇到水灾,这些分往各块田地的水渠也能有助于分洪。并且这所有的分渠最好是还能和水库联结。水灾的水进了水库则储存起来,到了旱季这些水又能来灌溉田地。而且这些水库之中还能养鱼喂虾,百姓碗里的吃食也就多了一样。”朱抗虏顿了顿,又补充了一句:“当年大禹治水就是用的就是疏通之法。”
如果有了现代社会的机器,朱抗虏的想法不在话下,但是在没有机器的时代,这要全靠劳动力。挖渠使用的劳动力多了,就影响耕种,用得少了就迁延时日。
朱聿鐭问道:“你的设想这样的庞大,如果引发内乱怎么办?京杭大运河直到现在都在使用,可是隋炀帝却一直受人诟病啊。”
朱抗虏道:“父皇,儿臣这段日子也读了一些书,隋炀帝之所以会亡国,那是太过操切。建东都,挖运河,郑高丽,他恨不得一夜就做成,民力怎么能不枯竭?儿臣所说的挖掘水渠,先只针对湖广和苏杭。”
朱聿鐭道:“则两个地方都是粮食的高产区,如果这两个地方没有高产,那是要出乱子的。”
“父皇的意思儿臣懂。”朱抗虏道:“如今天下虽然平定,但是北面还有罗刹鬼和倭寇;南面又吴三桂,并不是十分的太平,我大明或许还要养兵,可是这些兵也不能白养,可以让他们去挖掘沟渠,犹如战时一样,有军粮有军饷。军队入则为工,出则为军。还可以招募一部分流民参加挖掘,既可使流民安定下来不至于为祸,还不至于耽误农时。湖广、苏杭成功之后,再往别处推广,十年二十年,循序渐进,不至于有隋末之乱。”
朱聿鐭问道:“这是你自己想的还是别人教你的?”
朱抗虏道:“有儿臣自己想的,也有请教别人的。”
龙映真听了儿子的话,心中甚是欢喜,脸上却没有表露,只是看着朱聿鐭的脸色。
不觉之间,到了黄昏时分。朱聿鐭伸了个懒腰,对龙映真道:“皇后啊,我有点饿了,把元珊和冬菱都叫来,还有破虏他们,都叫来,今天咱们在你这里吃个团圆饭吧。”
龙映真微笑道:“臣妾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