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聿鐭高度重视着台湾海峡的这一次战斗。
他给浙直总督张三去了圣旨,一是命令他动员浙直两省的的屯田所,在不耽误农时的前提下,做好海防工作。如果大股倭寇登岸,放其上岸来打;小股倭寇务必全数歼灭在海滩。
二是命令张三在物质上要全力增援与倭寇鏖战的四个舰队。朱聿鐭的原话是,他们需要什么,你们就提供什么。
当然,朱聿鐭在瞩目台湾海峡的时候,他依旧没有减轻对辽东局势的关注。
因为这个时候建虏是最有可能南下的。
南北呼应嘛。
朱聿鐭也想过了,如果建虏敢在这个时候南下,那就让他南下。
甚至可以让建虏打到长江边上。
这是为什么呢?
难不成朱聿鐭被倭寇和建虏的南北呼应给吓傻了?
原因很简单。
如果建虏一南下,朱聿鐭就出动大军打击,那建虏可能据马上缩回到山海关以北去了。
今后再想让他们出来,就没那么容易了。
如果建虏真的是猖狂的没边,杀到了长江边上,那再想回去,恐怕就没那么容易了。
首先在河南、山东和北直隶虽然只是正在进行屯田,但是百姓的热情都十分的高涨。
并且这里的屯田还不同于江南的屯田。
江南的屯田属于战时屯田。江南的屯田是将每个村的荒地全部说为朝廷所有,然后由本村百姓共同耕种,每年的收获之后,一部分作为百姓的口粮,发放给百姓;一部分存入本村的义仓,以备天灾之用;剩余的全部交给朝廷,用以抗击建虏。
而河南、山东和北直隶的屯田是首先分田。
按照男女老幼去分,每人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田地,但是不能买卖。
然后所有的人再以自己分得得土地以股份的形式,入股屯田所。
这样以来,这三个省份的百姓则比其他屯田所的百姓多出一份收入,那就是年终分红。
分红是以绍武通宝支付,朱聿鐭这样的目的就是为了推进货币化的进程。
百姓手里有了钱,他们才有能力购买深加工和精加工的商品。
现在这三个省的百姓都还只是有了自己的土地,屯田化正在进行,虽然没有完全屯田,但是每个村子都有了义勇军。
这三个省的义勇军总数就在百万左右。
屯田进度快的村子还有了防贼的寨墙。
建虏就那么十来万人,他们一旦到了长江边上,各路主力明军从前后左右包夹,义勇军协助杀虏,他们再想退回山海关,那就只能是魂归故乡了。
当然了,朱聿鐭在这里还有自己的一个小心思。
山东、河南和北直隶并不是所有的土地都被屯田了,而是还有许多的地主没有屯田。
而朱聿鐭又不想去分他们的田,准确的说是不敢去分他们的田,李自成的教训似一个梦魇一般缠绕着朱聿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