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清廷的天下只剩下一个河北了,只要拿下了北京,明军在经过短暂的休整之后,就可以出兵关外,彻底的剿灭清廷。吴三桂那点残兵败将算什么呢?
但是,吴三桂退入缅甸,这个事情就不好弄了。
吴三桂退入缅甸,那对于大明的西南而言就是一个隐患。
历史上的吴三桂不就是在云南养寇自重,最后成了尾大不掉之势吗?
将刘文秀放在云贵,他就好比五行山,吴三桂就好比那孙猴子,可以让他永世不得翻身。
但是,久而久之,这个刘文秀就极有可能变成历史上的吴三桂。
思前想后,朱聿鐭决定先让刘文秀平定四川那些还在清朝掌控的城池,待他彻底平定了四川之后,再调入关中,加强关中的防守力量。
理由是李定国全军北伐,关中空虚,必须以大将守卫。
刘文秀离开了云贵之后,那谁能接替刘文秀呢?
吴汝义?
郝摇旗?
还是文岑纲。
吴汝义和郝摇旗虽然都是老将,也都会打仗,但是对付吴三桂这只老狐狸,他们的功力显然不足。
那就更不要提文岑纲了。
文岑纲在吴三桂的面前只能算是一个小学生。
另外,无论是留吴汝义还是郝摇旗,都有可能引起刘文秀的不满。
因为刘文秀觉得云南是他打下来,云贵都应该是他的天下。
一旦引起刘文秀的不满,他就会拒绝先入川,后入关中,弄不好他还会和吴三桂勾勾搭搭。
如果这样,那麻烦就大了。
朱聿鐭思来想去,决定留下贺九义。
贺九义是刘文秀的心腹,将他留在云南,既对刘文秀是一种削弱,也可以让刘文秀安心。
同时,贺九义的作战能力也不在吴汝义和郝摇旗之下。
另外,将第二军除了吴汝义以外的将领也留在云南,听从贺九义的指挥。
这对贺九义也能起到一定的监视作用。
而调走吴汝义就是消除刘文秀和贺九义的戒心。
想到这里,朱聿鐭让张煌言按照自己的意思起草了一道圣旨:留下贺九义和文岑纲镇守云南,继续搜剿吴三桂。刘文秀将关押在成都的李国翰斩首祭旗后,立刻挥师北伐,先收复四川,然后北上关中,会合李定国。着吴汝义进驻长沙,协助曹志建指挥第五军平定湖南、广西、贵州境内的土司劣绅叛乱。
张煌言道:“陛下,这是里应该是两道圣旨。”
“不!”朱聿鐭毫不犹豫的道:“你给我拟成一道圣旨。”
严格意义上来说,这确实是两道圣旨,一道是给刘文秀的,一道是给吴汝义的,但是朱聿鐭硬是将两道圣旨拟成一道圣旨,目的就是向刘文秀“敞开心扉”:
你先北伐,北伐过后,云南、贵州还是你刘文秀的天下。吴汝义已经去了长沙,威胁不到你的。另外,你的心腹贺九义就在云南,你没有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