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廷麟、苏观生、田见秀、白文选和马元利知道了郑成功收复台湾,即将来京的消息后,都十分的高兴,因为他们知道,收复了台湾,下一步就是北伐中原了。
“陛下,这是崇祯十七年以来,朝廷最大的喜事,一役定东南乾坤。”所谓的“崇祯十七年”就是李自成打进北京城的那一年,杨廷麟在这里故意回避了李自成的名字。
苏观生也高兴的道:“确实是朝廷一大喜事,微臣看不妨多拿出点银子铺张一下。一来可以振奋民心,二来可以鼓舞士气,三来也可以让建虏领略一下我大明的雄风。让延平郡王将战俘迅速平安押解南京,在午门献俘,当场诛戮昭示天下,由礼部制定仪节告祭孝陵。延平郡王的的爵位不能再晋,但职务可以提升,微臣看可以升任大将军或者太子太保,请由陛下斟酌。”
朱聿鐭道若有所思的道:“我看太子太保都小了,仲缄不在了,军机处差一人,可以让延平郡王接替了,如今北伐,正是用人之际,众位以为如何啊?”
能坐在这里的人就没有一个傻子,他们立刻明白朱聿鐭的意思,这是准备明升暗降,将郑成功留在自己的身边。
田见秀道:“陛下,微臣不动水战,但是微臣有个想法,不知是否可行?”
“数来听听。”
田见秀道:“是否可以让我大明的三大舰队,从山东出发,直取辽东,插在建虏的背后,这样虽然不能彻底的消灭建虏,但是可以牵制一部分建虏在辽东的兵力。”
朱聿鐭道:“这样的话,那延平郡王岂不是又要出征?”
田见秀道:“如果陛下觉得此计可行,那延平郡王万万不能出征,更不能会福州,他需得留在南京,协助陛下,调度舰队。”
众人一听这话,立刻就明白了田见秀的意思了,想将郑成功留在南京,仅仅封官是不够,还必须给他留在南京准备一个理由,田见秀的这个理由太充分了。
朱聿鐭笑道:“玉峰这个计策不错,确实是一条妙计。”
“妙计”?
朱聿鐭没有明说是什么“妙计”,是攻打建虏的妙计,还是将郑成功留在南京的“妙计”,虽然没有明说,但是众人也是心照不宣。
朱聿鐭又对白文选道:“毓公,你现在可以开始筹划调配粮食了,将一部分军粮送到济南,一部分送到武昌,让他们随时做好北伐的准备。元利——”
马元利拱手道:“微臣在。”
朱聿鐭道:“还烦劳你对温甫解释一下,从南京运粮食,山高路远,起运一百斤,能到三十斤,也就不错了,军粮让他就地筹措,一切以北伐大计为重。”
马元利道:“微臣遵旨。”马元利当然明白朱聿鐭的“一切以北伐大计为重”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刘文秀可以在云贵川随意征粮,就是向豪门富户去抢,也是没有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