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维新不无忧色的道:“白将军,你琢磨琢磨,孙可望派了王将军来我军中做说客,也必然派人去了吴三桂和三将军(刘文秀)的营中做说客。去三将军的营中是谁不好说,但是以在下看来,去吴三桂营中的说客定是方于宣无疑。”
“方于宣就方于宣,瞧先生的样子,仿佛有些怕他?”
“方于宣定然会不惜代价,说服吴三桂和孙可望联兵来攻打,那样的话……”
白文选不待金维新的话说完,喃喃道:“茂堂真的走到这一步,大西军中将没有他的立足之地!”
文人和武人在民族大义上的区别,尤其是在明朝末年这个原本重文轻武的大乱世中,显得格外的泾渭分明。
越是高呼爱大明者,越是容易投靠满清。
比如洪承畴,比如钱谦益,还有一些饱读诗书之辈,虽然没有明目张胆的投靠满清,但是他们没有选择“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而选择的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的头”;相反,那些平日里看起来不爱大明的,甚至只爱钱的,甚至发誓要和大明死磕到底的人,为了民族大义,为了华夷之防,大多都为大明死忠了,比如马士英、比如李定国,比如李来亨。
这正好验证了曹学佺的一句话: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屠狗辈”因为读书少,只知道大道理,所以没有太多利益得失上的算计;
“读书人”就不一样了,书读得越多,算计得就越精。
算盘珠子拔得山响,最后就选择了只有谁能维护保护他们的利益他们就投靠谁。
那投靠满清也就是顺其自然了。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比如这一回,方于宣就是死心塌地的帮着孙可望联系吴三桂,在方于宣看来,只要能够击败朱聿鐭,孙可望的皇帝位置也就算是坐稳了。
孙可望坐稳了皇帝的位置,他这个开国宰相也就妥妥的了。
王自奇虽然也在想办法稳住李定国了,但是他的算计就没有方于宣来得多,他只想只要他们兄弟两个之间不闹家务,不刀兵相见,只要不刀兵相见,没有什么事是他们兄弟之间一顿酒解决不了的。
如果有,那就两顿。
当然,王自奇也盘算了,只要能稳住李定国,等吴三桂和朱聿鐭拼得两败俱伤的时候,他们大西军就可以横扫大西南!
朱聿鐭到了辰州之后已经派人去了贵阳和铜仁,召来了李定国和堵胤锡进行了一次三军联席会议,当时在会议上得出的结论是联合刘文秀、看住孙可望,主攻吴三桂。
朱聿鐭以将自己的兵力分出一部分给李定国指挥,由李定国率军南下,走辰州穿贵阳,直取攻打吴三桂。
朱聿鐭则看住孙可望。
可是因为刘文秀的态度还摇摆不定,所以迟迟没有动手。但是如今孙可望的使者满贵州的跑,朱聿鐭决定先下手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