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队”与“遂”相通,“队”“遂”,顺遂之意。
“官大司徒掌乡,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遂人掌遂,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曆,五層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新莽职方考》
两京、尉、队、州、乡
除了两京地区外,并州、益州也是郡变的“重灾区”。
并州八郡。上郡为增山郡河郡为归新郡朔方郡为沟搜郡五原郡为获降郡云中郡为降郡定襄郡为得降郡雁门郡为填狄郡代郡为厌狄郡。而并州地区作为中原王朝与匈奴反争夺的地区,王莽意将地为有明显军事政色彩的归新、获降、降、得降、填狄“填”通“镇”,镇守、镇压之意、厌狄。
益州郡,八郡。汉中郡为新成都广汉郡为就都郡蜀郡为导江郡犍为郡为顺郡鹤郡为雋郡益州郡为就新郡柯郡为同亭郡武都郡为乐平郡。与并州的敌视不同,王莽在益州地区的郡动中多的体现抚归化之意。如顺、就新、乐平,就包含新莽王朝招抚夷的含义。
县级地的
郡一级的地动虽然范围很大,但是郡的数量毕竟有限,显然是无法满足狂魔的的,而在数量多的县一级地动上,彻底演变成一场混乱无,恣意妄为的个人秀。
如果说郡一级的还有其一定的规和目的,到了县级地就全是为了而,绝大多数动的毫无意义。
同音字、同义字、反义字彰显个性,如:
同音字有:长为常郜成为告成,梓橦为子同,门为久门道人为道仁
同义字有:谷口为谷喙漆垣为漆墙增地为增土平为宁高郭为广堤
反义字有:符离为符合谷远为谷东昏为东明无锡为有锡为东宁
《锡金县》载:秦时代,锡山发现铅锡,附居民,竞相开。至汉初年,锡矿挖掘殆尽,就命为“无锡”。
在中国古代,有一个地命规,“山水为阳,山水为阴”,可王莽偏偏不怎么,如范阳为顺阴泥阳为泥阴夕阳为夕阴辽阳为辽阴。
前面说过,王莽是一个狂热的儒家古主义者,因此在地这事上,为了推崇儒学,在地上加了“善、、德、义”等好词汇,如,松兹为诵善墨为善城父为善昌为宜善。同时为了使自己建立的新朝能够长久,又在专门搞了一批带有“、、顺、平”等字的新地,如,严道为严故道为善正定为,还有新、乐、饶、城等等。
可笑的是,王莽不仅国内的,甚至还命令东藩国高句丽为下句丽,将匈奴单于为降单于。这人家那愿意,于是王莽就派人攻高句丽,而比较的匈奴,王莽就赐官赏钱,可匈奴人了好处后表示“宁死不屈”。
辽东地区部分郡县情况
从上述实来看,王莽乎疯狂的行为与其代汉自立的人生经是分不开的。王莽以儒家学说的守护者身份在汉末年的乱之中建立新朝,建立政权后摆在首要的问题是“正”,地革成了立新莽政权合法性的工。。
如,仿照制设置两京尉队以长久天下顺平为对中原汉地地,抚民心以讨伐平镇为主要内边疆地,立华夷秩序。
王莽在地革上颇费心,但正如他在其他领域的革一样全都以失败告终,王莽制不仅没能解决汉末年以来形成的社会问题,反而刺激了矛盾的激化,不仅得罪的地主豪,就连曾经将王莽奉为圣贤的天下姓最终也抛弃了他。而这些奇怪的地,随着王莽身死乱军一同消散在长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