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拜的器物是一个半人高的青铜香炉,上面雕刻着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鱼虫花鸟等应有尽有。
更有周文王手持周易打破商纣王和妖妃妲己,孔夫子手持春秋笔,怒拍九灵桌,镇杀巫妖两族的场景。
在这雕刻着万物和人族历史的青铜香炉里面,燃烧着三根粗长的香。
但是只见香烧,香火烟飞,却不见香减少。
范进估摸着,这香恐怕和圣庙的香烛一样,都是特殊制作的东西。
“杨大人,可以开始了!”
天色明亮,辰时已到,食时,又名早食等所谓“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
这个时间,也是人们祭祀的时间,希望圣人们可以享受后人的香火。
杨礼安点了点头到“那就开始吧!”
杨礼安恭恭敬敬的朝着圣人一拜后,高喊一声到“拜圣人!”
杨礼安一声高喊,其声音绕梁三圈,在圣殿内久久不能散去,与此同时在场学子乃至在文院外的众多学子的父母和场中百姓都纷纷弯腰行礼参拜。
“拜亚圣!”
杨礼安在行一礼后,众人再次参拜。
“拜众生!”
最后一拜结束,整个文院的圣殿内,顿时才气缭绕,青铜鼎内的供香开始急速燃散,香火烟气弥漫,被众圣的雕像吸收。
三拜完毕,范进只觉得耳边一直响起这位杨大人的话语,久久不散。
同时,三拜抬起头后看着列圣雕像,只觉得神圣无比,仿佛众圣都活了过来一般。
最后一步就是诵读祭圣文,本来是院君做的事情,没有院君就是县令担任,但是杨礼安在,那么自然是这位杨大人亲自诵读。
杨礼安手持祭圣文的竹简,开始诵读。
大儒开口,满口生香,一众学子听得如痴如醉,随着竹简闭合的声音响起,祭拜众圣仪式完毕。
张广安接走杨礼安手上的竹简后,随即开始亲自给众多学子宣读考场的规矩,最后恭祝各位学子能够马到成功,功成名就。
大儒的话,让众多学子信心十足,连识海都觉得清明了许多。
范进也是受益匪浅,这大儒开口,整个人都升华了。
“进考场吧!”
杨礼安看着张广安说道。
“是,大人。”
张广安领命,随后大声宣读到“众考生,按照号牌,依次进考场!”
众人出了圣殿,原路返回文院的大院中,进了右侧的考场。
“一十六。”
范进看着自己的号牌,找到了自己的座位。
桌子上已经摆好了笔墨纸砚,范进落座后,开始打量着广灵文院的考场。
文院就是前面说的当地学府,县学,府学,州学。
考进来的童生和秀才,都是免费读书。
还有的是关系户或者花钱进来的,也就是公办学校,成绩优秀就是免费,不然就给钱或者找关系。
考场的占地大概有200平有余,非常的宽敞。
每个人都是一个单独的桌子,而且间隔很远,显然是为了考试撤掉了很多的桌子。
对于这种考场范进是相当的满意的,因为在范进的记忆中,在华夏的古代考试中,都是那种单独的小考房,小隔间,那左右不过两米,胳膊肘都张不开,这多宽敞。
华夏古代的考房是为了防止作弊和防止考生受到别人的影响,而在九灵大陆这片土地上,可以掌握才气的考官会监视整个考场,这些童生初试的学子,天大的本事作弊,也瞒不过他们。
至于受到别人的影响,也是一种考验。
不能于动乱之中保持本心,难成大才。
当学子们都落座之后,三位主考官也走了进来,一瞬间,压力就来到了众多学子的身上。
两个衙役抬着一个铁箱从外面走了进来,铁箱里面放的不是别的,正是县试的试卷。
考场内很是安静,只有学子们的呼吸声和衙役打开铁箱的声音。
当白花花的试卷出现后,两个衙役开始一个个的分发纸卷。
轮到范进的时候,范进双手接过对方的试卷,以示尊敬。
那衙役是个中年人,看着范进脸上没有一丝紧张,镇定自若,不由得高看了一眼。
“多谢。”
面对范进的道谢,那衙役没有说话,只是略微一笑,以示回应。
范进拿到试卷后并没有开始答题,而是开始研墨,考试要等待所有学子研墨完毕后,主考官下令,才可以答题。
曾经还发生过一件天大的笑话事情,那就是一个考生娇生惯养习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