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庄北有个土岗子,绵延十余里。
岗子在李家庄附近拐了个弯,由东北走向折往东南,一直延伸到滹沱河边,形成了一个山坳。因为背风向阳,当地人叫它向阳坳。
向阳坳地块平整,就是沙性重,这个年代正常一亩地产粮300斤左右,这里100斤粮也产不出。
军屯的时候还有人胡乱侍弄。后来军队也没人傻乎乎租种,所以李川免租金这个人情送得也不算大。
李易和沈媛站在这片地前。眼前是几所破败土屋,几口需要清理的枯井,杂草齐膝。只是她一点儿不嫌弃土地的贫瘠,再贫瘠白种三年也有赚头。
从李易回来开始,沈媛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儿子活着回来了,她高兴。县太爷和儿子称兄道弟,她则又欢喜又惶恐。县太爷给自己行礼会不会折福啊?
周氏那么凶,现在见了儿子总是满脸堆笑,儿子真是太争气了。
只是儿子让她来帮自己,自己能帮儿子什么?她心里微微有些不安。
李易喜滋滋看着这片地,好像看到了大把银子。
对于种什么心里已经有了谱。他问过薛通,京师皇庄里已经有了土豆,只是土豆很难储存,所以北方才未推广。他就打算种土豆。
李易指着山脚下道:“娘,这个地方背山面水风水好,我要把这里平整了,砌一个大院子。还要盖一趟正房,两趟厢房,要够二百人住的。”
“儿啊,我听说有僧人要来帮忙。可是娘就攒了十二两银子,你也不要指望家里给你拿钱,房子盖不起,这么多人咱们也养不起。”
“娘,我有钱,你放心好了,只管找一个办事的稳妥人帮我吧。”
见李易胸有成竹沈媛就不再多话。三从四德她是学过的,自己丈夫不在家,自己就该听儿子的。
她想了一下道:“我看你富叔行。他是咱庄里能人,就是给老婆治病把钱都花光了,结果你婶还没了,落个人财两空。他儿子李贵和你同岁,你应该有印象吧?”
“嗯,有印象,咱们现在就去找富叔。”
李富不富。虽然才30多岁,就好像四五十的人了。
听李易说用他办事,激动得眼圈都红了。
“大侄子,这两年你叔身子熬烤坏了,没了力气谁也不爱用你叔了。大侄子你看得起我,我保证把你事儿办好。”
“叔,这样,以后你就常年给我办事吧,每月二两银子咋样?”
“诶呀,这可使不得,一两就够多了。”李富慌忙推辞。
沈媛也偷偷掐李易胳膊:二两价给高了,农村用人供两顿饭,一个月八百钱就不错了。
“叔,就定二两。”说着李易看向比他矮一头的李贵,“李贵也没啥事吧?以后就跟我跑个腿啥的,每月一两银子。”
李贵不敢说话。几年前李易是他玩伴,现在是他东家了。不过佃户家早习惯了弯腰低头,也没什么不适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