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太子韦以为此时攻打虎奔关甚是容易,即便有所曲折也不会太难。
西夷王季子桑失踪的消息已传遍诸侯国,西夷一边忙着对抗东原军,另一边忙着寻找他家了无踪迹的大王,定腾不出手来守关。而东原与西夷交战这些年,三军虽已成功陈兵渭邑,但以东原的财力来看,这些恐怕已是九成以上的兵力,国内剩下的零星三五万必然不敢擅动。东西两国正于中南部鹬蚌相争,此时此景如火如荼,谁还顾得上最北边的虎奔关。况且赵国马壮兵强、士气高昂,西夷兵败如山倒,东原劳顿疲惫,燕国庸碌势弱,哪个胆敢阻拦赵国,只要他赵韦想继续向南打下去,与东原半分西夷易如反掌,即便不成,抢得三分之一也是好的。
赵韦盘算得甚好,只要赵国拿下三分之一的西夷,国土便可包揽江南江北之地。西部诸族已被西夷打废不足为惧,东部与东原接壤,而东原又横跨南北官道,两国相并即可半包围燕地。燕王年老体衰,公子互相攻讦,燕军受累犬戎,姜妲无论如何也定会背盟燕国、反选赵国,至时两国联手,一举攻破汤邑与燕,平分天下!
但半数九州非赵韦终愿,殷商无能,何不改朝换代让殷赵氏坐天下,殷人异氏然为一家,殷赵改弦更张最是名正言顺不过。
孰料赵韦想得过于简单,过程却异常艰难,他的统一梦将将开始便卡住了。
不知是他运气不好还是西夷军被趁火打劫的赵军彻底激怒,虎奔关在赵军的进攻下几乎纹丝不动,赵军损失数百人亦未能敲开关门,甚至因为一场大雨导致的山壁坍塌白白损失近百人,为早有防备的西夷军好一阵取笑。其后,赵将军子辰与虎奔关守将孔贾当面交手,尽管数个回合各有胜负,但虎奔关始终不下,双方已于关下对峙近一月。
至此,九州已入冬,北方犬戎隐有卷土重来之势,赵国朝臣皆劝太子韦放弃虎奔关这块硬骨头,收拾心绪粮草用以对付犬戎。倘若依旧想分西夷,也可再寻其他出路,桑长城设共双关隘,攻打南侧函关亦无不可,何必死磕虎奔关,白白浪费兵力财力。
然而赵韦拒绝了这个提议,区区犬戎再如从前一般防之便是,虎奔关之兵却不能撤,此时撤兵岂非显得他决策失误赵军无能?何况函关距离燕国篪郡很近,篪郡有燕右相慧子率燕军常年驻守,若燕国于背后偷袭赵军,或与函关里应外合,赵军只怕要吃不了兜着走。
正当赵韦准备派兵三万增援虎奔关时,后方突然传来消息,燕国靖侯乘子率领骑兵三万突袭赵国凉州郡且大获全胜,而他来不及生气便又听闻龙非率五万骑兵渡江突袭甘泉关,似要攻打怀郡。
赵韦未曾想到冬季的燕国还有闲心来扰乱赵国边境,东原与燕国的联盟倒还真像那么回事,鹌鹑似的燕国竟有一日真敢挺直脊梁挑衅赵国。赵韦当即火冒三丈,也不想再写甚假模假式的谴责国书,立刻取消增援虎奔关的计划,转而增至九万支援凉州郡与甘泉关。
然不等援兵到达,燕国二十万大军出战的消息便传到了赵韦耳中。赵韦当场摔了他最宝贝的一套羊脂酒器,咆哮廷堂,“燕国匹夫何敢!”
赵韦以为燕国这是典型的背靠大树好乘凉,仗着有东原撑腰便敢蹬鼻子上脸胡作非为。但东原不过区区五万骑兵,即便是龙非带兵又怎样,还能抵得过他九万赵军不成!遂指派九万兵马全数前往甘泉关伐了这棵阴凉大树,另派四万去往凉州郡。
他要让燕国睁大眼睛看着,江北之地始终是他赵国为王,燕国永远只能屈居一隅苟延残喘。
至于燕国号称的二十万兵,等见到真枪实箭了再调兵也不迟,他就不信燕国这个穷乡僻壤出手能够如此阔绰,想想赵国才有堪堪三十万兵马,燕国哪来三十余万,除去边境常驻之军,燕国若还能拿出二十万兵来顶用他赵韦就把名字倒过来写!
赵韦所料不错,燕国确实没有二十万兵马,但有二十万人,这些人当中有兵有民有奴隶,还有混入其中的东原骑兵,林林总总才凑了将近二十万。
燕国如此也敢声称出兵二十万,必是有十足把握赌赵韦不敢调取大量兵马应战,北方犬戎来势汹汹,南部虎奔关骑虎难下,且有西部林胡虎视眈眈,赵韦可用兵力绝对不超过八万,而燕国实际战斗力不过十又一万左右,这已是燕如瞒着燕王冒着东原反目的风险调取的全数可用兵力,他压上了太子之位和燕国边境诸城,赌容宣君子品性,说话算话。
另一方,龙非领的那五万骑兵当中已掺入“长熙军”,这是新军练手的好机会,若能以少胜多便可一战成名,容宣会更加重视不说,姜妲亦会为之倾斜资源。若最后实在无法胜利便行容宣定好的第二套计划,持续骚扰甘泉关与怀郡,襄助燕国攻下凉州郡与怀、宁两郡。
容宣的想法并非“长熙军”必胜,他更倾向于襄助燕国。
燕如磨破嘴皮子才劝动燕王出兵,但燕王并不看好这场战事,故而燕如定要做出些成绩证明他决策正确才行,且得是大成绩。只下一个凉州郡尚不够令他扬名,连下三座要城则大不相同,不仅可令太子如的名号于列国间如雷贯耳,还可让燕国与赵国站在相对平等的位置上谈条件,这也算是容宣对燕如肯交付与他全部信任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