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兵数问题,是可以通过统计学做出一个粗略的判断的。
首先,先分析这至少五千人。
看看两广的丁魁楚,他在两广多年,能够负担的起的兵力人数绝不会超过两万。
要问为什么?
简单来说就一句话,如今两广非战时状态。
广东广西不算人口大省,而且已经很久没有发生过对外作战了,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谁能养得起几万个兵?
就说一个省撑死十几万人(可能还远远小于这个数字),其中女人老人又要占据多少?
哪来的那么多青壮劳力供你使唤?
真当这里是都市赘婿,歪嘴战神忽然一笑,就有十多万人万马奔腾?
再退后一万步,就算丁魁楚真有几万人也养得起,但是这些人不回家生孩子?
要知道,之所以有青壮劳力,便是不断有新的孩子出生长大,人口上来了,所以才有某个阶段的人数增长。
你把这些青壮劳力都拿去服徭役,可能今年明年还看不出什么,然而一旦在三五年之间,你必然会发现,自己手下的兵集体步入一个老龄化。
说个很残酷的事实,大部分的士兵随着年龄的增长,虽说经验也长了,但是他们的身体素质会极速下降。
可能以前能够在冰天雪地里英勇作战,但现在一遇冷就骨头就疼得咔咔响,这样的折磨疼痛必然会驱使出现逃兵。
然后当你想要重新征用一批人的时候,就会发现,社会只有老人和以及中年人,又或者是一些小孩,关于青壮年的比例会呈断崖式下降。
所以说,基本上不会出现这种愚蠢的将领,这简直就是自掘坟墓。
这样来看,丁魁楚不到两万人,而他就把自己的四分之一给了桂王朱由榔,甚至还不止四分之一。
并且还不断有增援的士兵从太原绕道大同。
敢问丁魁楚是把全部家当都给朱由榔了么?
他把自己的地盘掏空了来帮助朱由榔,请问朱由榔是给他画了多大的一个饼?
要说是因为君臣大义,那更是无中生有,他丁魁楚也不是什么忠义之辈,断然是做不出这种事的。
那么问题来了。
这些人是从哪来的?
邝记方听完岳昭一篇宏伟论述,心头一震,颇为诧异的看向他,说:“想不到,还能从这个角度判断,却是我孤陋寡闻了。”
岳昭说得逻辑清楚,条理清晰,邝记方心中感叹,面前这位,文治武功已经到了极致。
“如果按大人所说,有没有可能是清廷在从中出力?”邝记方想了想,说:“毕竟他们是最希望京师攻破,我们不打自乱之人,不止为朱由榔提供路线,同时提供兵力,也不是不可能。”
岳昭闻言,顺着这条线捋了捋,就在他以为会被认同时,却听岳昭又说:“假设,我是说假设。”
“清廷增援他们。”岳昭道:“如今清廷上下,龟缩陕甘两地,如若不出我所料,博洛满达海等人还在与陕甘的孟乔芳僵持不下,顺治尚未亲政,多尔衮又死,一个辅政大臣的事已经弄得人仰马翻,再加上对战喀尔喀部的失败,他们增援能获得什么更大的好处么,那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他们顶多是忙着出谋划策了一下,要说真金白银真枪实弹的出人出力,那是不太可能的。”
拿下一个京师,又能如何?
大同与喀尔喀还在,他们根本获取不了实际利益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