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武三年,注定了是不太平的。
各地的天气逐渐回暖,在庭院里堆积了几个月的冰雪终于慢慢的化成了水,流淌了一地。夜间岳昭出门时不经意一瞥,当真是积水空明。
隆武皇帝朱聿键曾跟岳昭有过几次彻夜长谈,也正是这几次的讨论,令朱聿键想通了一些事,他开始着力于修改制度上的缺陷。
其实岳昭说得相当含糊其辞,但有几个实在不过眼的,他不得不提一下。
就比如朱元璋最初制定的,不允许皇亲子侄出门劳动,这件事本质上是朱元璋对自己血脉后代的一种保护,想让他们衣食无忧。
但是经过漫长的时间,兴衰更迭,皇室子孙几乎多达十几万,这些人不是生产,不参加劳动,每天长着一张嘴等着吃。
试问,这些粮食哪来的?
人口与粮食最尖锐的时候,竟然是调动了一个大省的粮食,才能够供养这些人。
明末的土地兼并问题越发严重,还不得不供养这些闲散人,这还包括一些重镇的军队。
其实这个问题在崇祯之前,就异常显著,但这些人不肯更改祖宗的旧令。
随着时代变化不懂变通,注定是要吃大亏的。
岳昭其实挺隐晦的提了一嘴。
说,是因为他的确忍不下去了,不说,则是害怕背负一个出头鸟的名声。
不过还好,朱聿键并不是这样一个昏聩之人,三言两语,推杯换盏之间就清楚了。
但是这件事,远没有说起来的这么简单。
皇帝权力的下降,中央统治的削弱,势必会影响政策的推行,更有甚者,这些人狗急跳墙,不承认隆武皇帝,擅自再找个有血脉的王爷,继续当皇帝。
朱聿键越跟岳昭聊,心里某个角落的情绪就像收不住了似的,脸色通红,有些激动起来。
关于政见上的问题,倒让他感觉到一种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欣喜。
于是,这些法令逐条实行了起来。
这日休沐之后,岳昭并没有像往日一般调头离去,而是哼着调子去皇帝的行宫求见他。
朱聿键如今身边只安排了一个老太监,面相很善,少有阴柔,身材在太监里也算得上高大。
“老奴这就为大人去通传。”老太监带着三分笑说
岳昭自然也十分客气的点了点头。
他在门口等了片刻,便看老太监匆匆出来,弓身请他进去。
“飞将,快进来!”朱聿键亲昵的来扶他
飞将是朱聿键亲自为岳昭赐封的字,说是给岳昭的新年贺礼。
这名字听上去霸气的相当质朴,言简意赅。
岳昭闻言,轻咳两声,耳根有些红热“臣叩见皇上。”
“快起来。”朱聿键笑意盈盈,随后拿起案上一本册子说:“刚好飞将来了,看看,如何?”
岳昭接过册子,发现上面是最近他们二人对天下大事的讨论内容,根据两人各自的想法,朱聿键制定一些修改条例。
岳昭顿了顿,一时间不知道如何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