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臣所率剩余的王部,没有反应,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一开始略占下风,反应过来后,立刻迅速反击。
王得仁也同样是久经沙场的,他的兵比之也不差,岂能轻易让他们夺取了上风。
狼群之中发生了内讧,其他人纷纷让路,金声桓率部包围了这里,李臣一看大事不好,旋即反击的越厉害了。
竟然隐隐有强压过王得仁的迹象。
主要是金声桓这一包围,高低给李臣弄出点困兽之斗的意思了,他明白,如果不能迅速突围出去,一直被人堵在这里,绝对不是什么好结果。
王得仁几攻不下,金声桓见状暂时叫停了王得仁的进攻,而李臣则趁此机会,疯狂向外突围而去。
不过,再勇猛的将士,也毕竟就是个人,金部人马将这里围的如同铜墙铁壁一般,而且他们又有王得仁追击,两相攻打之下,李臣所率剩余王部也渐渐有些力不从心。
金声桓派人谈和,他亲自提笔写了一篇檄文。
这招也就是历史上屡见不鲜的招数了,双方为了避免更大的伤亡,或者闹到你死我活的地步,通常会采取一个方式——议和求降。
不过这次金声桓先提出议和,却不是怕了王部,而是的确存心收复他们,为自己所用。
王部也明白这件事,别看他们现在很猛,这些人一时半会进攻不上来,歼灭不掉。但同样的,自己也突围不出去,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将士们士气会变低,如果没有食物和水,很有可能发生内乱。
李臣犹豫片刻,旋即打开了檄文,这檄文十分简单,就连李臣这种识字不多之人,也能看明白。
可见是金声桓考虑到这些人的文化水平,所以刻意简化了。
文字简单,内容很详实。
通过王得仁的叙述,金声桓知道,剩余王部之中,唯李臣官职最高,兵力最广,若能让他招降,就已经成功大半。
所以这上面写明了只要李臣肯归顺,高官厚禄不在话下。
还写明了他仍然可以独自带兵,兵数只会增不会减。
然而此时李臣所虑却有另一个问题,若此刻出去,自己岂不是能够吞并剩余所有王部,拉着旗子自己干?
又何必再次屈居人下呢?
李臣思来想去,终于又一把火烧掉旗子,十分正义凛然的说:“王大人于我有知遇再造之恩,如今他被尔等这般含冤致死陷害,我岂能坐视不理,还要归顺于你们?若如此,我李臣岂不是不忠不义的大奸之人!”
狠话愤愤的说完了,自己部下一派群情激昂。
李臣眯了眯眼继续说:“此番多谢金大人美意,只是我等势必要报王大人的知遇之恩。承蒙您看得起我们兄弟,可今时今日,我却不得不辜负您的美意了。实在是天意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