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那边出现了一股湘军……我要你明日一早即刻启程,快速奔袭,最好歼灭湘军,给咱们的兄弟报仇。”
多尔衮略一思索,便嘱咐说:“我将两个甲喇的人委派给你,务必完成任务。”
两个甲喇,也就是十个牛录的人,当即令阿巴泰喜笑颜开。
“放心吧,我一定会带着尼堪的脑袋回来的。”
多尔衮满意的点了点头。
本来也没有几个时辰要天亮了,阿巴泰惦记着任务,便想现在去点兵,好在天亮之前出发。
多尔衮拦住了他道:“再晚一会点兵,让战士们保持良好的精力,你也去休息一会。”
阿巴泰点头称是,兀自下去了。
多尔衮让自己的亲卫也去休息,自己则坐在椅子上静静养神,脑海里规划着明日的流程。
次日一早,阿巴泰便领了十个牛录,也就是三千兵马像山东方向疾驰而去。
多尔衮遥遥望了一眼,山东那边也算是安心了,他想。
“摄政王多尔衮求见……”
一声声呐喊中,多尔衮手捧传国玉玺,上了高阶。
……
学堂内。
一排排端坐着的学生,满脸肃容,严阵以待的对待着先生让抄写下来的诗句。
“昨日布置的《礼乐志》可有谁能背的上啊。”先生说
这句话出来,好几个脸色平静的少年起来往前走了几步。
模样平静可目光里是隐藏不住的傲气。
几个人分开站,几乎是将讲学的先生团团围住,这一举动倒让最末尾的岳昭挑了挑眉。
莫非这些学生这么大胆,没有背会先生要求的诗篇,所以起了在课堂上教训先生一顿的心思?
就在岳昭暗自思忖着自己要不要出手时,这几个学生动手了!
不,不是动手,而是动嘴了。
随着先生的轻轻颔首,这几人便同时在不同的方向开始……
背课文?
岳昭瞠目结舌。
好家伙,还有这种能耐。
《礼乐志》不愧是老太太的裹脚布,简直是又臭又长,几乎等了好久,真应了后世的话:等得花都谢了。
这几人这才长舒一口气,算是背完了。
然而这还不算完。
就听先生点评说:“你中间漏了‘乡饮之礼废,则长幼之序乱,而争斗之狱蕃。”
“你,句读有问题。”
“你,背的太不流畅了。”
“你,上一句和下一句接错了。”先生狠狠的敲了桌子“这是一篇伦理很强的文章,你接错了,说明根本没了理会其中意思,只是在硬背死读。”
言毕,还算有两人未被点名,这就是背的很过关的人。
先生肯定的点了点头,旋即指着堂下那些未曾上来的学生,语气冷静的说:“你们连背都没有背会,可见是——该罚!”
“罚抄五遍,明日交上来,不许抄错!”
岳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