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罗将宋只猜对了一半。
岳昭确实是在拖延行军速度,但并不是为了敲罗将宋和他背后大顺的竹杠。
岳昭所图谋的,只不过是让杨国栋和谢光启、罗将宋双方,多打一阵子,多消耗一点兵力而已。
正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杨国栋和谢光启虽然不是鹬蚌,但岳昭却想当渔翁。
早在从汝宁帅师出征之前,岳昭就已经私底下给所有营官以上将官打过招呼。
此次北上山东的真实目的,并不单单只是消灭杨国栋这样的“国寇”兵马,还要做到每攻克一地,都要做好将其蚕食,纳入湘军地盘的准备。
杀敌却不占地,就等同于白干一场。
不知道自家地盘的生产,将其完美的转化成后勤力量的行为,那是流寇、反贼的作风,他们湘军自始至终都不会贼寇。
为了在罗将宋没有反应过来之前,完成此项计划的部署,岳昭甚至大费心思的设定了几套方案,和十几个步骤。
其中最核心的一点,那就是两万湘军必须要兵分数路,然后齐头并进。
第一路是主路军,由第七旅、第八旅、第九旅,铁甲营、骑兵旅共十三个团部组成,总兵马在一万三上下,乃是由岳昭亲率,由曹县直奔济宁、兖州。
而第二路军为偏路军,由第十旅以及第三十二团组成,其主将为张信达,副将为杨之柱,主要目的是由沛县前往兖州、青州、莱州,然后抵达登州,切断杨国栋海上逃亡之路的同时,迂回包抄兖州的后方,完成前后夹击。
“当然,前后夹击都是次要的,你们二人最主要的任务,是拿下登州水师。”
有了董飚、薛思广在手,岳昭最惦记的是什么?
当然是现成的水师战船了!
即便是现在的大明水师已经没落到了,最尴尬的境地,但蚊子再小也是肉,更被说以眼下湘军的条件,哪怕是造好了战船,没有几年的功夫也不能下水。
所以他在张信达和杨之柱的面前,一再强调,此次奔袭登州,重要意义不下于湘军打下松江、扬州两府,让他们务必严肃以待,切勿失败。
张信达和杨之柱见岳昭嘱咐的非常庄重,心中也同时见这一次的差事摆放在了心头,二人同时对岳昭做出保证,一定会出色完成对方交代的这次任务的。
崇祯十七年五月初五,端午节当天。
湘军主路军在岳昭的带领下,抵达了济宁与金乡之间的高平山,翻过高平山之后,距离济宁州便只有几十里的路遥。
因济宁距离滋阳亦不远,不少从滋阳退下来的杨国栋、谢光启所部,便纷纷跑到济宁附近抢粮。
济宁四周的老百姓受不了这隔三差五的劫掠,于是像父辈祖辈那样,躲避山贼马匪或官府强税杂税那般,带着妻儿老小就躲进了高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