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级百户千户开始挥舞着手中佩刀,催促着手下将士们上岸。
而这些刘良佐所部的将卒们也不含糊,在山东让他们杀鞑子可能做不到,但让他们去砍杀只是地里刨食的农民出身的反贼时,他们可以做到使出十二分力气来。
这或许就是所谓的“等级压制”,就如同前宋时,被辽国杀怕的宋军只能拿西夏出气一样。
“部堂大人,刘良佐部的将士们,登岸了。”
郑芝虎的那一艘用铁皮包裹的座驾战船因为还处于昌江中心,所以战报得通过战旗层层传递。
当我们的史部堂得知刘良佐终于舍得上岸杀敌之后,总算是松了口气。
心中更是打定主意,若是刘良佐上岸之后奋勇杀敌,大胜于贼军,他史部堂不仅会既往不咎他畏战不前的行径,甚至还会替他表功。
但有心算无心。
所有的人都忽略了至为关键的一点。
那就是刘良佐所部的明军,基本上都是山东大汉,说他们全是旱鸭子倒也未必,但也仅仅只是能够在平稳的江面上乘船,保持着不晕船的状态而已。
让他们贸然下船来到岸边的大阳埠上,一时间根本就适应不了岸边陆地上的感觉。
这也就罢了,因为岳昭令人将大阳埠的所有码头都破坏了一番,使得战船与岸边竟然还有一丈宽的距离。
刘良佐所部的官兵想要从战船上来到岸边,除了搭设木板作为甬道之外,几乎就只剩下了从船上跳跃下,在这一丈宽的江水里,游到岸边去。
但基本上没有人敢选择第二种登岸方式,要知道现在可是寒冬腊月,人若是掉落在了冷冰冰的江水里面,或许短时间内没有什么大事,可他们接下来还要追杀贼军的,难不成让他们穿着湿漉漉的棉衣去追敌?
所以最先抵达大阳埠岸边的刘良佐部将士们,只能小心翼翼的通过战船上的木板登岸,后方不明所以的战船上将士们见状,顿时焦急的催促着战船靠上去,要抢先登岸。
情急之下,整个大阳埠的码头上竟然乱成了一锅粥。
前面的将士猝不及防之下,被挤到了水里,后方心急上不了岸的将士们害怕战功没有,然后一直不停的推攮着前方将士,使其陷入了恶性循环。
一直磨磨蹭蹭的快小半个时辰了,居然还没让刘良佐所部的将士们理顺“谁先下,谁后下”的关系。
佯装后撤的岳昭看见这一幕后,心中顿时不知道什么滋味。
说好笑吧,也确实好笑,就这样的官兵别说是满清鞑子了,怕是快和弱宋那冗长的“贼配军”相提并论了。
说可悲,其实也可悲。
从始至终无能的其实都不是这些官兵,而是上面那些愚蠢的指挥者。
看看他们被满清鞑子重编为绿营军之后的战斗力,就可窥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