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皇帝朱允炆深感皇宫太闷,心烦意燥,便传来翰林侍讲方孝孺,带着四大侍卫,换了便装出宫散心。
响午,艳阳高照,朱允炆感到有些口渴,便去皇城最有名的“一口香”茶馆品茶解渴。那茶馆有二层楼,一楼人满,朱允炆便到二楼靠窗处与方孝孺品茶。
朱允炆对其茶赞不绝口,道:“好茶,好茶,无愧于‘一口香’三字啊。”
方孝孺附和道:“少爷所言极是,仅此一口,便可满口留香,看来这茶楼老板对此下了很大功夫。少爷您看这里面有红枣,薄荷等物,生津解渴,润咽凉喉啊。”
朱允炆笑了笑道:“这也怪不得生意‘一口香’生意好了。”说罢,微微而笑。
朱允炆叹道:“要是天下都如此繁华鼎盛,该有多好。听闻云龙率麾下七侠与长江帮的大小姐朱真大败倭寇,七侠‘赛诸葛’诸葛羽断了一臂,虽振奋人心,但也可惜了一个人才。先生,你
看该怎么办呢?”
方孝孺道:“少爷,想这等江湖人物,飘忽不定,行无踪影,居无定所,封个将军什么的,也不为过。但是封下去,找不到人,岂不是失了颜面,我看还是口头一誉为好。”
朱允炆道:“这样不好吧,此岂不凉了天下灭倭寇英雄们的心?”
方孝孺一笑道:“那要看这个口誉轻重了。江湖之人大都不注重利,而注重英名二字。可以换言之,万两黄金,尚不及一个名号。”
朱允炆笑了笑,道:“先生,言之有理。”说罢,二人呵呵笑了起来。
二人正谈着,七个人走了过来。一人道:“小二,你不是说楼上还有空闲吗?这人都满了,哪有空位?”
小二见七人有欲走之意,忙道歉,又道:“七位客官,‘一口香’可是皇城都内最好的茶楼,到别处去,可没有这满口香的茶。诸位还是等等吧,一会儿就有人走了。”
那小二正说着,靠窗的一儒雅书生模样的人站起道:“诸位不嫌弃,就到这边来吧。那边是我的四个随从,也可以坐三四个人。”
一高个年轻人拱手道:“多谢公子。”说罢,带着三个俊俏的少年走了过来。
小二急忙搬来方凳,众人就座。那高个年轻人道:“小二哥,麻烦每桌再来一壶上好的西湖龙井。”
小二忙着端茶上茶具,那高个年轻人道:“在下陈云,敢问这位公子尊姓大名?”
那书生模样的人一停顿,继而笑道:“在下龙允。”
陈云道:“多谢龙兄了。”
龙允道:“客气了,客气了。”
陈云身边的一少年拿起茶壶给众人斟了茶,自己喝罢,随即赞不绝口。
陈云见二人衣着不凡,谈吐举止甚雅,忙道:“敢问这位兄台如何称呼?”
龙允忙道:“这是我府上的教书先生方先生。”
陈云拱手道:“先生,陈云失礼了。”
龙允见陈云文雅俊朗,举止有礼有节,甚是喜爱,道:“看年纪我们应当仿佛。”
陈云忙道:“在下洪武十一年。”
龙允听罢微微一笑道:“在下虚长你一年,我们还是以兄弟相称如何?”
陈云忙施礼道:“小弟见过兄长了。”
龙允一笑,道:“不必多礼。”
小二走过来问道:“诸位可要些茶点。”
陈云忙道:“有什么茶点,尽管上来,在下请了。”
小二应声去了,不大小一会儿满满一桌茶点,香味扑鼻。六人品茶吃茶点,相谈甚是投机。
龙允道:“贤弟神采俊逸,当不是寻常百姓之人吧?”
陈云忙道:“龙兄眼力真好,小弟浙江人氏,贩卖丝绸为生,故而也随身带着几个护卫以防不测,”
龙允一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当今天下,王道乐土,还有强盗匪寇吗?”
陈云道:“龙兄大概是常久在深院中人,不常出门走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