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远,你觉得这次的事情怎么样?”朱元璋一边走一边慢条斯理的问道。
朱明远想都没想道:“陛下,我觉得这件事也是一个机会!”
朱明远的话让朱元璋感兴趣,怎么可能是机会?这显然是一件坏事。
朱元璋不解,停下脚步,看着朱明远问道:“机会?机会是什么?”
“陛下,如果这次名单上有北方人,不代表下次名单上会有北方人。即使有下一次,也未必有下一次。
这件事是祸根。如果一天不解决,那迟早会爆发,但这一次就发生了。
因此,必须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根本原因将继续被埋没。埋得越久,爆发的范围就会越广!”朱明远耐心解释道:
“大臣所说的机会,就是彻底解决这件事的机会。大臣的解决办法,就是将南北一分为二进行考核。
乡试中的朝廷,不用太担心。毕竟都在当地,但一定能考上,五湖四海的学生都将齐聚京城。
举人与举人之间也有巨大的差距,北方的举人绝对不如南方的举人。这是事实。
如果把南北放在一起考试,那么北方受教育程度最高的举人不一定比南方受教育程度最差的举人好。
如此一来,就会出现这种情况。
所以大臣的意思是,与其这样做,不如把人从南北分开,分成两个名单,叫南北名单。
北方和南方的举人都同时参加一般考试,但考试结束后,他们按原籍地分为南北两类,然后分别评分,排名发布。
名单公布的时候,也分成了两个名单,这样这件事情就可以解决了,而这件事情一旦成立,以后南北学生的知识问题就彻底解决了。"
朱元璋眼睛一亮,没想到朱明远已经想好了对策。
这几天,朱元璋一直在想这件事情怎么办,可是想了这么久,想了这么久,还是想不出一个好的解决办法。
但没想到,朱明远已经想到了这里的对策,而且这个对策是如此的完美。
“那这次怎么办?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了,试炼也过了,你说的方法只能放到下一次了。”朱元璋又皱起了眉头。
朱明远不以为然,道:“陛下,您可以下令,主要是准备考试的时间太短了,北方的学生都还没到,这对北方的学生不公平。”
朝廷为了弥补北方的学生,特意开设了恩科,让北方的学生重考,然后择优录取。
至于这次录取的南方学生,不会有任何变化。此次录取的南北学生将与名单分开,以后固定不变,永不改变。
待考入的学生确定后,再将宫试放在一起,反正宫试也不会被淘汰。"
“你说得对,完全有道理!”
朱元璋恍然大悟,回过神来,抚了抚下巴上的胡须,然后饶有兴致地看着朱明远,“明远,你和这些书生有仇,如果我是你,那是理所当然的。”
“太子殿下,您就别看我的笑话了,之前因为观身一体,纳凉当差的事情,江南的读书人都快恨透我了,如果这回我还掺和在其中的话,他们还不得扒了我的皮?”
“这么说的话,你这回事不打算插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