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老百姓的愿望很简单,底线也极低,只要让他们能吃上一口饭,哪怕是挣扎在饥饿的边缘,他们就不会反抗,选择顺从统治者。
只有当老百姓实在无法活下去的时候,他们才会选择造反。
就比如明末的农民起义,就是因为百姓大量饿死,地主与贵族却生活奢靡,老百姓实在是活不下去了才揭杆而起。
吃饱饭,是一个困扰了国家数千年的问题。
而这个问题,另一个时空中,直到现代新的政权成立,生产力大发展才得以解决。
而在这个时空,以目前的科技发展水平,想要解决吃饭问题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毕竟在这个时代,基本上都是靠天吃饭。
丰收年,百姓可以勉强吃饱,但一旦遇到了灾年,政府援救不及时,就会有大批百姓饿死,从而影响到政权的稳固。
以目前的技术手段,大赢能率先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与成功。
萧战很明白,在这个时代,人口数量和科技水平、政治体制决定着国家的强弱。
人口越多,国家的实力就越强。
而人口数量的多少,取决于土地能生产出多少粮食。
土地生产出来的粮食越多,那么土地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就越多,当人口数量过多,而土地生产出来的粮食不够这么多的人口食用的话,就会产生战争与动乱。
就比如另一个时空的汉朝,人口从汉初的两千多万发展到了后期的五千多万,达到了封建社会前期的最高峰。
但这却是当时土地所能承载人口数量的极致,由于关于农业的科技水平没有大的提高,同样的土地上生活了这么多的人口,超出了土地承载的能力,于是引发了天下大乱。
经过三国时期的大动乱后,直到晋初才恢复到两千多万人口,然后又是大动乱。
直到唐朝时,才再一次将人口恢复到了五千多万。
然而,随后唐朝又爆发了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人口再次下降。
直到明代,人口再次发展到了近亿,但这又超出了土地粮食产量所能承载的极限,于是明末又发生了农民大起义,最终葬送了明朝的统治。
直到清朝,随着番薯和玉米等美洲高产作物的引起和大规模推广,华夏大地上的人口才迎来了再一次的爆炸性增长。
至清朝末年,人口达到了四亿,到了现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升,比如杂交水稻的发展,比如化肥的使用,使得华夏人口发展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