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的仁慈度量与智慧才能,为人的品德高下,由此在阴丽华的身上,一目了然。
比起当初,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赵合德姐妹,对待妃嫔及其子女的态度,可谓是天壤之别。
东汉的宫殿结构,分为南北两宫。东汉王朝初期,皇帝刘秀与皇后嫔妃,都共同在南宫里居住。
自刘庄即位之后,才开始营建北宫,后来皇帝及其皇宫眷属,才逐渐移居北宫居住。
所以,郭圣通被废皇后以后,虽然起先,名义上跟着二儿子刘辅的爵位叫做中山太后,后来叫做沛太后。
实际上,废后郭圣通,依然是在南宫里居住。不过,当然不是在原来的皇后宫室居住,而是迁移到南宫北面的其他宫殿里居住去了。
郭圣通被废皇后以后,虽然她的身心,都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但郭圣通也算是历代废后之中,为数不多的幸运之人了。
郭圣通的幸运,自己与自己的家族亲族,没有遭受灭顶之灾,是与阴丽华的仁厚慈爱,宽容大度,密不可分的。
也许阴丽华的这些宽厚仁慈的举动,更能够激发夫君刘秀的爱慕与尊敬,乃至对阴丽华至死不渝。
郭圣通被废皇后之位十一年之后,于建武二十八年(公元52年)病逝,安葬于东都洛阳的北邙山上。
刘秀驾崩之后,阴丽华的儿子刘庄即位,也对郭圣通的娘家郭氏家族,呵护有加。
刘庄对自己的亲生母亲阴太后一家,与庶母郭太后一家,都基本做到,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
郭太后一门的亲戚朋友,未曾受到半点的迫害不说,还饱享高官厚禄,荣华富贵不尽。这不能不说,刘庄是受到了父亲刘秀和母亲阴丽华的良好品行的熏陶,影响和教育所致。
就连到了阴丽华的孙子刘炟(章帝)长大成人,乃至于当政的时代,作为皇帝的刘炟,也还经常到郭氏家族的家中,去大会郭氏宗族亲人,给予赏赐。
君臣相处,非常和睦、融洽。
一方面不得不说,刘秀在处理后宫家事的问题上,跟处理国家大事一样,做的是比较明智、公正而圆满的。
但同时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皇太后阴丽华的雅致大度、心地善良、宽宏仁慈和超人的智慧才干的良好影响。
从个人的角度来讲,阴丽华十九岁之时,就无怨无悔地嫁给了二十八岁的刘秀,开始跟随刘秀一道生活,就将夫妻两人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
阴丽华新婚燕尔,就与奉命抚巡河北的丈夫刘秀分别了。
阴丽华先是跟随娘家阴氏家族亲人,奔波流离,四处躲避战乱,日夜担惊受怕,思念担心丈夫的安危,内心凄婉悲切,忧心忡忡,常常寝食不安。
后来,阴丽华终于苦尽甘来,顺利地与自己的夫君刘秀,在东都洛阳,团圆团聚。
然而不久,阴丽华又降妻为妾,甘居人下十七年之久,渡过了多年忍辱负重的艰难岁月。
直到三十六岁那年,阴丽华才最终东山再起,终登皇后之位,可谓是命运坎坷。
但同时,阴丽华的一生中,一直受到了夫君刘秀的爱慕、信任和尊敬,得到了她的儿孙们的敬仰和爱戴,以及汉后世历代帝王、皇后的尊重。
所以,从一个女人的角度来讲,阴丽华可谓是,幸运已极,荣宠之极了。
永平七年(公元64年)二月八日,刘庄安葬自己的母亲皇太后阴丽华,与父亲刘秀一道,合葬原陵。
刘庄下诏,安排娘亲的后事说道:
“柩将发于殿,群臣百官陪位。黄门鼓吹三通,鸣钟鼓,天子举哀。
女侍史官三百人,皆著素,参以白素。引棺挽歌,下殿就车,黄门宦者,引以出宫省。
太后魂车、鸾路、青羽盖、驷马、龙旗九旒。前有方相,凤皇车,大将军妻,参乘,太仆妻,御悉道。
公卿百官,如天子郊卤簿仪。”
刘庄君臣,上阴丽华谥号,为“光烈皇后”。谥法:秉德尊业曰“烈”。
自此,阴丽华开创了,后世皇后谥号制度之先河。
终于从哀伤娘亲的悲痛中走出来,刘庄的疾病,也渐渐痊愈,又全身心地投入了治理国事之中。
永平七年(公元64年)二月中旬,刘庄下旨,任命东海国国相宗均,担任汉朝廷的尚书令。
先前,宗均担任九江郡太守。
在九江郡太守任上,宗均十分担心,督邮等下属官员们假公济私,吹毛求疵,侵扰地方和百姓。
所以,每五天,宗均才下令,处理一次郡里的政务,尽量将掾、史等中下级官员裁撤,不让督邮等官吏,外出巡查,而让他们留在太守府内,以免饶命。
结果,宗均无为而治,九江郡所属下的各县,都没有受到,官吏的骚扰和折腾。
九江郡各地,太平无事,九江郡百姓安居乐业,休养生息,发展生产。
九江郡的山林密布,一向有虎豹出没,一度时期,虎害曾经十分严重。
当初,九江郡各级官吏,也乘着捕捉豺狼虎豹的机会,征收捕虎经费,搜刮民脂民膏,大肆虐民。
九江郡官府和百姓,经常招募猎手,设置栅栏陷阱,捕捉豺狼虎豹,但豺狼虎豹依然在九江郡里横行,仍然造成了很多的伤害。
宗均担任九江郡太守以后,特别颁下公文,命令所属各县道:
“布告九江郡下属诸县:
长江、淮河一带,有虎豹之类猛兽,正如北方有鸡,犬,猪,羊一样,本是平常之事。
如今,虎豹为害民间,根本原因,在于官吏的残暴,趁机作威作福,而使百姓辛苦捕猎,不符合怜悯体恤百姓的原则,不是爱护百姓的正道。
如今只有彻底清除贪官污吏,提拔任用忠诚善良之士,这样才能根绝祸患的根本。
各地应该,一举撤去栅栏陷阱,并减免百姓的田租、赋税,不得以捕捉豺狼虎豹之名,搜刮残害百姓。
否则,本太守将严惩不贷。”
九江郡太守宗均的命令颁下,九江郡百姓欢跃。从此以后,虎豹危害百姓的事情,也没有九江郡发生。
刘庄闻听大臣的报告,十分惊异,特别留意九江郡太守宗均。
不久,刘庄欣赏九江郡太守宗均的治理能力,特别下旨,任命宗均,担任尚书令,负责汉朝廷的中枢机要。
其时,刘庄好用所谓的能吏,治理地方,结果是能吏,暴虐残害百姓,终皆毁败。
尚书令宗均,下朝以后,与部属尚书谈论道:
“诸君:
今朝廷选举,不得幽隐侧陋,但得见长吏罢了。
太始初,京兆尹则赵广汉、尹翁归、萧望之等人,丞相则魏相、黄霸等人,此数公,治理皆致平。
今二千石,实在无可相比。
陛下一直喜爱,起用善于处理公文法令的文吏,和所谓廉洁的清官,认为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去阻止官场的奸恶事件发生。
然而实际上,如今出现的问题更多,文吏常常利用文字技巧,去欺上瞒下,残害百姓。
而清官又只能独善一身,只是自己不贪污而已,并不能阻止百姓的流亡,也没有能力,阻止盗匪兴起作乱,保障百姓的安居乐业。
我打算向陛下,叩头力争,如果不及时地改变这些现状,长此以往,日积月累下来,朝廷将深受其苦,陷入更大的困境,到那时我,便更不能说话了!”
然而不久,刘庄就下旨,擢升宗均,为司隶校尉、河南郡太守。
宗均还没来得及向刘庄进谏,谈论如何解决这类事情,就离开了尚书台。
后来,刘庄听说了宗均的这番言论,心里表示赞同,深以为然,决定予以实行。
宗均到任司隶校尉、河南郡太守以后,政化大行,百姓敬仰,地方十分安定。
每当宗均生疾,百姓耆老,皆为宗均祷请,早晚至府,讯问宗均的起居,可见河南郡百姓,对宗均的敬慕、信任。
刘庄见宗均很有能力,准备下旨,任命宗均为相,不巧,宗均有痼疾发生。刘庄召宗均回京,探视其疾。
宗均拜见刘庄,流涕道谢说:
“陛下:
天罚有罪,所苦浸笃,不复奉望帷幄。请陛下谅解!”
刘庄很是感伤,赐钱三十万。
最后,宗均因病辞职,死在了家里,没有能够担任三公之职,协助刘庄,扭转时弊,刘庄深以为憾。
永平八年(公元65年)的春季到了。新的一年,又开始了,汉朝廷充满着勃勃生机。
不巧,永平八年(公元65年)正月初二,大司徒范迁,就逝世了,刘庄不得不再次考虑,三公人选。
永平八年(公元65年)三月,刘庄任命太尉虞延,担任大司徒;而任命卫尉赵熹,代行太尉职务。
刘庄非常清楚,北方边塞郡县安定的重要,于是再次派遣越骑司马郑众,回访北匈奴汗国。
先前,北匈奴汗国势力渐渐恢复,于是不断地入寇汉朝廷西河诸郡,汉朝廷君臣,深为忧虑。
为了履行汉朝廷与北匈奴汗国双边贸易的诺言,刘庄于是下旨,派遣越骑司马郑众,出使北匈奴汗国,商讨通商的具体事宜。
越骑司马郑众一行,来到了北匈奴汗国的王城。北匈奴汗国单于,强迫汉越骑司马郑众,向自己叩拜,越骑司马郑众等汉朝廷使节,始终不肯屈从。
北匈奴汗国单于,感觉在部属面前,大失面子,不由得恼羞成怒,决心惩罚汉朝廷使节。
于是,北匈奴汗国单于派人,包围了越骑司马郑众一行的帐篷,把汉朝廷使者,统统关闭了起来。
北匈奴汗国单于不仅关闭了汉朝廷使节的帐幕,而且断绝了他们的水火供应,希望郑众一行,能够向匈奴汗国妥协屈膝。
北方天寒地冻,冰天雪地,无水还可暂时可以坚持,无火必然会被冻死。
越骑司马郑众,拔出自己的佩刀,对天发誓,声称宁愿自杀,也绝不屈膝。
北匈奴汗国单于十分担心,不愿汉朝廷第一次派出的使节,就暴死在他的王庭,最终因小失大,破坏北匈奴汗国,与汉朝廷的贸易大计,损害自己,离间汉朝廷与南匈奴汗国关系的战略目的。
北匈奴汗国单于,这才罢休,下令释放了汉朝廷使节郑众一行。
北匈奴汗国单于,重新派遣匈奴汗国的使者,跟随越骑司马郑众等汉朝廷使节一道,回到汉都城洛阳,朝觐汉朝廷皇帝。
不想,北匈奴汗国单于,与汉朝廷结盟的这一举动,却引起了南匈奴汗国君臣的恐慌和忧虑。
北方边境,又将面临一场新的危机。
实际上,大司农耿国,深谋远虑,早就对北方边塞,可能出现的紧急局势,有所预见。
只可惜,朝廷并没有听取,大司农耿国的良好建议。如今,北匈奴汗国做大,北方果然发生边患,汉朝廷君臣才有所触动。
耿国字叔虑,扶风郡茂陵人,是牟平侯(隃麋侯)耿况的第三个儿子,建威大将军、好畤侯耿弇之弟。
耿国初任黄门侍郎、射声校尉、驸马都尉等职。
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耿国的父亲牟平侯耿况去世,耿国按排行顺序,应继承父亲耿况的牟平侯爵位。
耿国谦让,孝顺,因自己的父亲牟平侯耿况,更喜欢小儿子耿霸一些,于是耿国上书皇帝,请求将父亲的爵位,让给自己的弟弟耿霸继承。朝廷批准。
后来,耿国外放任职,历任顿丘县、阳翟县、上蔡县等县县令。每在一地,皆受当地官民称赞,后重新入朝,担任五官中郎将。
当时,乌桓部落、鲜卑部落等北方蛮族部落屡犯边境,耿国很有谋略,屡次和刘秀一道,谈论边疆军事,刘秀十分欣赏,很是看重他的意见和建议。
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汗国薁鞬日逐王栾提比,与匈奴汗国分裂,自立为南匈奴汗国呼韩邪单于,遣使向汉朝廷通好称臣,声称愿助汉朝廷,抵御北方蛮族入侵。
刘秀将南匈奴汗国呼韩邪单于,遣使向汉朝廷通好称臣之事,交给朝廷大臣们议论。
朝廷文武大臣,大多认为,天下刚刚安定,中原还十分空虚,而夷狄的情况,真假难知,不能答应南匈奴汗国呼韩邪单于的请求。
只有五官中郎将耿国,独持异议,坚决认为与南匈奴汗国和好,利大于弊,可以答应南匈奴汗国呼韩邪单于的臣服请求。
刘秀认为耿国的建议,有理有据,于是十分爽快地采纳了耿国的意见。
南匈奴汗国呼韩邪单于臣服汉朝廷以后,乌桓部落、鲜卑部落修筑城堡、营寨自守,北方蛮族,纷纷逃向远方,北方边塞战事大大减少。
后来,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耿国晋升,担任大司农,于是再次上书刘秀,提出安边建议道:
“陛下:
臣以为,我们应当恢复设置度辽将军(北疆边防司令官),安排左右校尉,屯兵五原郡(内蒙包头西北),以防备南匈奴部众,与北匈奴部众的勾结,阻止他们向北逃亡,稳定北方边塞。”
刘秀对司农耿国的意见不以为然,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最终并没有采纳,大司农耿国的建议。
永平元年(公元公元58年),耿国因病去世,耿国的这个设置度辽将军,安抚辽东诸地的建议,也就不了了之。
10
如今,南匈奴汗国须卜骨都侯等人,一向不满南匈奴汗国单于的管辖。
听到汉朝廷同北匈奴汗国,互通使者的消息,须卜骨都侯等人很是躁动和不安,心生异志。
南匈奴汗国须卜骨都侯等人,心生异志,不满于现状,就暗中打算,叛离新近当立的南匈奴汗国单于,前去投靠北匈奴汗国单于。
须卜骨都侯等,秘密派遣自己的亲密部下,前往北匈奴汗国联络,请求北匈奴汗国单于,派兵南下,前来接应,叛逃的南匈奴汗国须卜骨都侯部众。
一场大的变乱,眼看就要在北方边塞发生,即将酿成一场,惊天巨变,战火再起。
当时,越骑司马郑众,出使北匈奴汗国回来,正好路过南匈奴汗国的须卜骨都侯的地盘。
越骑司马郑众,善于观察,对局势十分敏感,发现南匈奴须卜骨都侯等部的异常情况以后,大吃一惊。
越骑司马郑众,遂提醒自己的部属说道:
“诸君:
你们发现没有,南匈奴汗国须卜骨都侯等部的情况,似乎有些不妙,可能潜藏有什么阴谋,我们不可不防。”
部属们一听,恍然大悟道:
“司马大人言之有理。我们也发现,情况有些不对头。看样子,必须注意防备须卜骨都侯等部的反叛了,以免引起祸害,造成新的灾难。”
部属们的回答,更加坚定了越骑司马郑众,对南匈奴汗国的须卜骨都侯所部的判断。
郑众便派自己的部属将士,在关隘险要之处,秘密伺机埋伏,果然抓到了,须卜骨都侯派往北匈奴汗国的信使。
越骑司马郑众,急忙派人,押送着须卜骨都侯的信使,紧急上书刘庄告急,重提大司农耿国以前提出的建议说道:
“陛下:
如今,南匈奴汗国须卜骨都侯等人,密谋与北匈奴汗国单于勾结,祸乱边塞,令人不安忧惧。
臣建议,我们应当重新在北伐边境,设置度辽将军、左右校尉等将领,布置军队,切断南、北匈奴的联系,以防备南、北匈奴,互相联络勾结,反叛朝廷,给边塞郡县,造成严重祸害。”
11
见边塞的情势十分严峻,回想大司农耿国当初的建议,刘庄庚即采取了果断措施,于是同意越骑司马郑众的建议,重新恢复设置,度辽将军、左右校尉,监视北方蛮族动向。
刘庄当即下旨,任命中郎将吴棠,代理度辽将军事务,率领驻扎在黎阳的“虎牙营”的将士,进屯五原郡的曼柏县(内蒙古包头向北四十公里盆店),监视南匈奴汗国部众的动向,防止南匈奴汗国须卜骨都侯等部与北匈奴汗国的勾结和反叛。
见汉朝廷紧急部属应对,南匈奴汗国须卜骨都侯等部,知道密谋败露,不敢轻举妄动。
汉朝廷及时果断的干预,终于防止了北部边疆,一场大的祸乱发生。
然而,汉朝廷的北方边郡,才刚刚安生不久,汉朝廷国内,又有了新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