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1 / 1)

第二日朝堂之上。 赵祁高坐龙椅,看着下方已然没了昨日那般热闹的朝臣。 脸上露出一抹常人难以察觉的冷笑。 如今的朝堂之上,半数文臣武将都已经引咎辞官,告老还乡。 现在还能够站在此地的,皆是一些对大秦问心无愧之人。 当然,其中也不乏一些心存侥幸者。 只不过毕竟是少数。 “陛下,微臣昨日遣人清点国库余粮,发现其中有三万石粮食不知所踪。” “如今国库之内,仅有十三万石粮食。” 蒙毅缓缓走到大殿中央,躬下身子,对着赵祁恭声说道。 他也是没有想到。 居然在天子脚下都有人敢对国库的余粮下手。 这可是足足三万石粮食啊,可是能够让一个郡县的百姓足足吃上一个月啊! 如此之多的粮食就这么悄无声息的没了。 必然是有着朝中重臣从中搞鬼。 中饱私囊! “三万石粮食,当真是出乎了朕的预料啊。” 赵祁闻言,冷哼一声。 他早就已经预料到国库的余粮会被某些官员拿来中饱私囊。 但是他也是没有想到居然会有三万石粮食消失得无影无踪。 如此之多的粮食从国库当中被运走,必然不可能是仅凭借一人之力就可以办到的。 其中必然是有着诸多朝堂重臣相互帮忙。 官官相护! “治粟内史何在?” 赵祁环视下方众多文臣武将,沉声问道。 许久过后,都无一人出声。 只见蒙毅出言道:“回陛下的话,治粟内史前日上书太上皇,已经告老还乡。” 听到这话的赵祁顿时间明白了诸多东西。 身为九卿之一的治粟内史,掌管一国财政的大人物。 居然在这种时候告老还乡,当真是一个聪明人啊。 “陛下,需不需要末将派人将其抓回来?” 就在此时,一旁沉默不语的王贲突然间开口说道。 如今的王贲已经手握十余万咸阳驻军。 已然成了一位实权将领。 若是说蒙毅日后极有可能官拜丞相。 那么王贲日后则是有可能官封王侯! 身为新帝赵祁身边的扶龙之臣,也唯有他们二人方才有可能走得更远。 “不必了,既然朕已大赦天下,若是此时对其下手,岂不是闹了笑话。” 赵祁摆了摆手。 旋即对着蒙毅出言问道:“蒙大人,倘若将国库之内的所有余粮分给琅琊郡等三郡百姓,能够支撑多久?” 听到这话的蒙毅皱起了眉头。 思索片刻后说道:“回禀陛下,如今我大秦国库之内余粮乃是十三万石,若是分到三郡的话,约莫能够支撑一月有余。” “仅仅一月有余吗?” 赵祁口中喃喃。 他很清楚,这十三万石粮食还远远不够! 倘若蝗灾过境,那么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解决掉的。 更何况蝗灾一旦出现,就极难抑制,若是在初期的话就加以防范,或许还能够有机会将其消灭。 但是因为琅琊郡、胶东郡以及东海郡三地郡守隐情不报的话。 那么蝗灾极有可能已经形成了巨大规模。 一旦失控,与三郡相邻的几个郡县也必然会遭殃。 如此一来区区十三万石粮食根本就远远不够! 如何才能够让这十三万石粮食最大化呢? 赵祁思索一番过后,心中已经有了一个主意。 “蒙毅。” “臣在。” “传朕旨意,联系咸阳及其周遭郡县的各大米铺。” “将国库之内的十三万石余粮尽数出售。” 赵祁对着蒙毅下令道。 后者此时一脸疑惑道:“陛下,如今正是粮食缺乏之际,为何此时抛售粮食笼络钱财?” 蒙毅很是不解。 若是真的发生了蝗灾,那么钱财与粮食相比,根本就是一堆破铜烂铁。 什么金银,都不如粮食来得重要。 “谁说朕要笼络钱财。” “等将国库之内的粮食抛售出去以后,所有的钱财都去购买糟糠!” 赵祁的话语出口,顿时间引起了一片哗然。 什么! 卖了余粮买糟糠?! 这就好比是你将一件价值连城的宝贝卖了,买了一堆不值几个铜板的玉器一般。 简直就是一件难以理喻的事情。 “陛下!” “万万不可啊!” “岂有拿精粮换取糟糠的道理啊,更何况糟糠乃是猪食,怎可为人所食啊!” “陛下,若是真将国库粮食卖了买糟糠,必然会受天下人之诟病啊!” “臣斗胆,还请陛下收回成命啊!” “陛下!如今大秦时局动荡,此事非同小可!万万不可儿戏啊!” “陛下......” 朝堂之上,文武百官皆是乱作一团。 纷纷跪伏在地上,企图让这位刚刚登基的新帝收回这道旨意。 就连此时跪伏在地上的蒙毅也是一脸的苦涩之色。 他也想要同下方的这些文武百官一样,企图让新帝赵祁收回成命。 但是他又无比清楚赵祁的性格,绝不会做这种没有把握且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他之所以拿精粮换糟糠,必然是有着自己的打算。 只是...... “你们这是在违抗朕的旨意吗?” 在一片哗然声中,一声漠然的声音响起。 只见原本高坐于龙椅之上的赵祁缓缓站起身来。 凝视着下方的文臣武将。 斥声道:“难道朕不知晓糟糠不为人之食?” “难道朕不知晓精粮的珍惜?” “难道朕愿意冒着天下之大不韪,做这般遭天下人唾弃之事?” 说到这里,赵祁便不再继续说下去。 而是凝视着眼前众人。 沉声道:“你们身为朝堂重臣,何曾知道大秦百姓之苦?” “倘若当真蝗灾降临,那么遭殃的不是你们这些在庙堂之上言之凿凿,口诛笔伐的朝中重臣。” “而是那些无依无靠,只能够忍饥挨饿,饿死床榻的大秦百姓!” “你们锦衣玉食,不愁粮食,日日夜夜皆是大鱼大肉。” “你们可曾知道那些遭了殃的百姓如何?” “人人食草根,食树皮,甚至易子而食!” “朕又何尝不知晓糟糠难咽。” “但试问用粮食去救助灾民,粮食难免不够,到时候会死很多人。” “倘若换成了糟糠,那么就相当于三倍甚至是五倍的吃食!” “对于灾民来说,重要的的是能够活命!他们可不会在意吃的是精粮还是糟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