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大家说,她买的那块湿地被打理得很好,吸引了许多候鸟、大雁在此栖息。
董家旧宅和新宅门口,长了许多桃子树、枣子树。
因为家里无人摘食,所以村民摘了去吃,逐渐的村子里的桃花树越来越多。
改茶村就此成了远近闻名的踏青圣地。
外面夜色阑珊,村民伴着篝火载歌载舞。
此刻,董家的祠堂里面烛火通明。
李英兰庄重的把两份文书,置在香案上摆好。
一幅董大郎的画像下,有董花生的秀才捷报、进士捷报、吏部派官折子。
她双手合十:“你们安心吧,董家会越来好的。从今以后,董家就是士族了。”
董花生和甄灵芝结成连理的婚宴办了两次,第一次是在京城,高朋满座。
皇家赏赐了许多好东西到董府。
因为李英兰不离开临安,他们新婚有假,正好赶回临安,举办了三天的流水席。
席上,李英兰痛痛快快的,喝到伶仃大醉。
她酒醒之后还依稀记得,自己拉着孙子孙媳不放手。
说:“奶奶为了你们,老命都豁出去了。要是不生到儿女双全,可对不起奶奶哟。”
这话包含着她的祝福,想来是让甄灵芝脸红的。
她记得董花生当时回答:“一定生十个八个......”
李英兰想,倒也不用这么绝对,别把孩子累着。
起床第一件事,把他们叫来跟前。
“昨儿的醉话别当真,你们把日子过好,经营好自己的小家,比什么都强。”
才半年的时间,李英兰收到了孙媳遇喜的好消息。
顺便的,她还从宋云珠的来信中得知。
古公子在知县的位置历练两年,等万州的知府告老还乡,他就能接任知府位置。
她家菁菁和古公子订了婚事,非要她去万州吃喜酒。
李英兰看着信笺发笑,这女人只怕要跟自己显摆,她女儿有着落了。
想来她们母女以后,是要在万州定居。
董佳音的婚事,也是回临安举办的。
排场没有越过董花生他们,主婚人是年迈的老村医以及老道长。
此时的佳音医术有成,接替了国师的身份,成为本朝女国师。
李英兰觉得孙女当国师比较恰当,毕竟她一掉眼泪就会发生大事。
倒是比治病救人的凡人之力,更添神秘。
他们两口子办完婚事,就乘着偌大的船只扬帆起航,说要沿着海岸线,去外面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
早些年,李英兰也曾有过这样的壮志,不过随着年纪渐长,她的体力已经跟不上了。
蒋知府治理临安得力,已经升任了临安知州。
听说宋知府在介州,也即将要升知州了。
这些都是经济腾飞以后,带来的直接好处,所谓政绩要的就是收税多,代表百姓日子越来越好。
李英兰的兰记作坊,逐渐向其他州府延伸。
甚至有官员专门组织访问团,来到临安等地取经,学习怎么发展商业。
四海无战事,百姓们安居乐业。
李英兰有更多的时间读书,读好书,再将书中的知识,倾囊相授,为这个朝代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