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占尽天时地利。他本就是朝中的人,地盘一开始就很大,很快就把北方所有军阀(包括袁绍兄弟)收服,这时候他开始想要统一了。并且他已经不年轻了,有一种紧迫感,如果不赶快行动,很多想做的事情就做不完了。于是带领百万雄师,去打孙权,想把孙权收服,那样他就能一统天下了。出兵前曹操非常有信心,但却没想到赤壁一战会输得那么惨。
曹操几乎全军覆没,狼狈而逃。诸葛亮断定他一定会从华容道逃走,点将的时候,故意不派给关羽任务。关羽有点不服气,就问诸葛亮自己的任务是什么。诸葛亮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本来是想委托给你的,但是想想不妥。曹操一定会从华容道逃跑,那时候他已经狼狈不堪了,我可以派你在那里把他杀掉。但是我又不能让你去,因为你欠曹操人情,曹操一求情,你一定会放过他的。”关羽说:“我欠曹操的人情已经还了,这次非杀了他不可。”诸葛亮说:“那你就立下军令状,如果放了他,是要砍头的。”关羽于是立了军令状,接着又问诸葛亮:“如果曹操不从这条路逃走怎么办呢?”诸葛亮说:“如果曹操不从那里走,我愿意接受惩罚。”
关羽带兵去守华容道。果然不出诸葛亮所料,曹操最后精疲力竭地逃到了华容道。关羽一出来,曹操知道这下没法逃脱了。幸好张辽提醒他:关羽欠你那么多人情,不用自暴自弃。于是曹操说了一些打动关羽心的话。关羽如果毫无人情的话,也不值得我们尊敬。一个人只知道杀人,只知道为了目的不择手段,就丝毫不值得尊敬了。
人生最重要的是生活,生活最可贵的是人情,人没有人情跟动物又有什么分别?合理的人情,每个人都不能忽略,如果没有情,就不算人了。关羽是个有情有义的人,放走曹操也是合情合理。
张辽救过关羽,就算关羽不考虑曹操的人情,最起码也要考虑张辽的人情。所以他放走了曹操一行人。
关平提醒他是立过军令状的,而关羽依然没有改变决定。中国人讲究情理法合理兼顾,不能一味坚持原则。
放了曹操以后,关羽情愿受罚。所有人(包括刘备)都替他求情,如果关羽平时人缘很差,这时候大家都会在心里偷偷高兴,不会替他求情了。
后来诸葛亮说,自己是故意派关羽去守华容道的,目的就是让他放走曹操,还曹操的人情,因为现在曹操死了对我们最不利。所以很多事情要从大局来衡量,不要只看眼前利益。现在很多人只能看见眼前利益,看不见大局。
收服黄忠:君子不乘人之危
赤壁之战以后,刘备派将领占领了荆州的城镇,从无到有。而后,刘备派关羽去打长沙。长沙有个老将军叫黄忠,黄忠的武艺也很高强,年纪比关羽大得多,两人打了一百回合不分胜负,于是双方收兵。第二天,关羽本想诈败,没想到黄忠马失前蹄,被摔到地上,这时候,关羽过去只要一刀就能把黄忠杀了。可是关羽没有那么做,关羽说,你快去换了战马,再来跟我厮杀。
这样一来,长沙太守韩玄就起了疑心,因为黄忠擅射,有百步穿杨的能力,偏偏这次没有用箭射关羽。翌日再战,黄忠为了报关羽前日不杀之恩,没有真的射关羽。这下韩玄更加确定黄忠通敌,把他抓了起来。
韩玄要杀黄忠,魏延救了黄忠并亲手杀了韩玄,引百姓出城投降了关羽。黄忠坚持不肯投降,所以托病不见关羽。关羽派人请刘备和诸葛亮来长沙,把这个情况告诉了他们。于是刘备亲自去黄忠家里劝降,才有结果。
黄忠后来立了很大的功劳,但是刘备把他封为上将的时候,关羽却有些不满意说,“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因为那时候资讯不发达,虽然黄忠立过很多功劳,但关羽根本不知道。所以判断一件事情,要根据当时的状况、当时的情境、当时的心情,否则就会片面化。
一个人最要紧的是心中要有一把尺,这把尺就是公道。公道自在人心,凡事都不需要你争我夺。有时候遇到两个人吵架,我会劝他们不要吵,有什么好吵的。如果大家都认为他对,那他就是对的,这就叫做第三者概念。今后你跟别人吵架,要提醒自己,即使吵赢了也没什么用,只要大家认为你是错的,你就是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