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看我到处讲中国传统文化,都对我说,你很积极,努力复兴中国传统文化。我说,中国传统文化如果能够复兴,我不讲也会复兴;如果不能复兴,我拼命讲也没有用。
挟天子以令诸侯:凡事找到合理化理由
曹操把汉献帝引到许昌去,这是一招妙棋,这也是从董卓那里学来的。他不废掉汉献帝,而是改变一种方式,把汉献帝引到自己的地盘来控制。如果不想控制汉献帝,他到洛阳去帮助汉献帝就好了,干吗要把汉献帝请到许昌来?汉献帝本来是在洛阳的,董卓把他带到长安,他从长安逃出来以后自然应该回到洛阳。那时候很多军阀心里都希望汉献帝早点死掉,汉献帝死了汉朝就结束了,军阀们就可以出来征战,新的朝代也就到来了。
从很多方面可以看出生在帝王家其实并不好。皇帝一生只做三件事:一是祭祀,拜天、拜地、拜祖宗;二是打仗,只有他可以决定是不是要打仗;三是生小孩,小孩越多越好,因为皇帝的儿子非常危险,谁都想杀,甚至亲兄弟也想互相残杀。
看事情要深入一点,不要光看表面。曹操把汉献帝从洛阳接到许昌是一个最妙的决定。如果当时谁都想要汉献帝,曹操是抢不到的。如果袁绍把汉献帝请过去,曹操是争不过袁绍的。刘表把汉献帝迎过去,曹操也争不过。可是那时候的人很奇怪,比曹操强的势力都不想要汉献帝,结果曹操就得到了机会。得到汉献帝以后,他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使得自己的势力发展得更快,更名正言顺。
皇帝是会长大的,汉献帝刚开始还非常感谢曹操,觉得如果没有曹操,自己可能就没命了,曹操对他太好了。慢慢地他觉得,自己老是听曹操摆布,根本不像个皇帝,于是开始下秘诏,叫人征讨曹操。人心是会变的,汉献帝对曹操由最初的感谢变成了憎恨。
官渡之战:以弱胜强显智慧
袁绍是世家子弟,什么是世家?也就是有钱有势的家族。但是有钱有势的人的后代多半富贵气太浓,没吃过苦头,眼高手低。长相很漂亮,实际是草包,虚有其表,站出来有模有样,却行动可笑、幼稚到极点。曹操一眼就看出来了。所以袁绍打曹操的时候,袁绍有70万大军,曹操只有7万人,结果曹操赢了。这场战争对曹操一生来说是个关键。这场胜利改变了他很多观念,使他认为不应该安于现状,而应该一统天下,甚至可以取汉献帝而代之。
其实官渡之战不是曹操打败了袁绍,而是袁绍自己打败了自己。很多时候人们会说我打败谁,但往往是对方自己打败自己。以寡敌众那只是说得好听,寡怎么能敌众?曹操人少,粮食不足,一定要速战速决才行。袁绍人多粮足,根本不需要速战速决,当时只要按兵不动,曹操就会败了,根本不用打。
当然现在说这些都是“事后诸葛亮”。袁绍一直按兵不动,等到曹操没有粮草时就能取得胜利,这个道理难道袁绍身边就没人懂吗?也有人懂,但是袁绍把告诉他不要急的人给关了起来,所以是袁绍自己把自己打败了。
袁绍把自己搞垮了,曹操却以为是自己能干,这对曹操也是很不利的事情。曹操如果认为这次胜利是侥幸,以后就不会那么狂妄。这是他人生中一次很大的胜利,也使他以后越来越狂妄。所以胜利不见得是好事,失败也不见得是坏事,关键在于怎么理解。
袁绍是吐血死的。大多数领袖都不是正常死亡,很多领袖最后都是被活活气死的。总有人要气他,因为他太能干,显得别人不能干。如果一个人很能干,又能装成不能干的样子,那才是真的能干。
人在成功的时候,很容易让喜悦冲昏了头,所以越是在顺利的时候,越要特别小心。当你成功的时候要稍微冷静一下,想一想这么好的事情为什么会发生在你身上。曹操当年如果有这样的意识,就会想到官渡之战的胜利来源于袁绍的糊涂,是因为袁绍集团内部不团结,是因为袁绍不会用人,粮仓那么重要的地方居然派一个酒鬼去把守。曹操应该从中吸取宝贵经验,而不是觉得自己从此就无敌了。这样曹操就会更谨慎,更约束自己,也许最后能够修成正果。偏偏他往相反的方向去想,觉得自己连袁绍都打得过,还有谁打不过呢?所以,每个人的思路要靠自己去整理。职位越高的人,有越多选择的时候,越要特别小心,以免决策失误。
曹操打败了袁绍,在清理战场的时候发现了很多书信。原来许昌的人跟袁绍有勾结,希望袁绍打进许昌的时候给他们一些好处。很多人说这就是证据,应该把那些与袁绍勾结的人抓起来,但是曹操说:如果是我的话,也会给袁绍写信,我自己都不知道我会不会赢,连自己都保不住,怎么能保得住他们?他们在我没有把握的情况下,追求自己的生活是人之常情。于是把这些书信通通烧掉了,没有再追究这件事。
这件事如果一直追究下去会令人很难看。怎么处理事情,其实是有智慧的,不能只讲法律,不能光靠知识。现在很多人太相信知识,太相信法律,往往没有智慧。小事情可以严格按规矩处理,处理大事情的时候要学会变通,大事情如果处理不好,造成的伤害将是很难弥补的。
曹操统一北方以后,颁布了两条命令:一条叫做封功臣令。因为他发现每个人都要求安定,都想要有保障,不加封功臣的话,他们可能会动摇。第二条命令是败军抵罪令。打了败仗的人不一定都要杀掉,也可以将功抵罪。
割发代首:纪律严明方可带好团队
董卓有个部下叫张济,张济本来想把汉献帝带走,结果战死了。他的侄子张绣接管了张济的部队,屯兵宛城。曹操南征的时候,张绣率众投降。结果曹操娶了张绣的婶婶,这让张绣怀恨在心。曹操知道张绣有异心之后,准备杀掉张绣,结果计划泄露,张绣先偷袭曹操,曹操战败,大将典韦战死。造成曹操这次失败的一大原因是纪律不够严明,如果曹操不娶张济的遗孀也就不会有这次失败了。这次失败也给了曹操一个教训,后来他的军纪愈发严明了。
有一次曹操要出征的时候,正赶上麦子成熟,曹操宣布,现在是麦子成熟的季节,经过麦田的时候不要践踏麦田,凡是践踏麦田者斩。结果,他的马却因为一只小鸟受惊了,践踏了一大片麦田。如果你是曹操会怎么办?自己的规定自己破坏,知法犯法,做坏榜样?曹操很高明,马上把剑拔出来说他自己犯法,理当问斩。结果立刻有人跪下阻拦,然后引经据典,说了很多理由。所以说,凡是老板犯了错大可以放心地认错,没有人会处罚你,如果连认错都不敢那还能做什么?
我常常跟老板们说,做错了任何事情,都可以先对员工说是自己的错,然后看员工有什么反应。如果员工都不说话,你可以说:“你们都不说话,真的认为是我的错吗?我是不忍心说你们。”其实一般人不会那么笨,只要老板说是自己的错,马上就会有人抢着认错了。
当时曹操说要受罚,所有人都跪下来阻拦他。怎么办呢?最后用了割发代首的办法。这种方法古代人经常使用,说是皇上犯法与庶民同罪,但又不能直接惩罚皇上,于是经常用打龙袍的办法去处置。
商鞅变法时规定藏匿犯人者跟犯人同罪。有一天太子藏匿了犯人,有人密告商鞅。商鞅很笨,他立刻就去太子府抓人。如果我是商鞅,我首先就说太子绝对不可能藏匿犯人,你认为太子藏匿犯人你就去抓,我不相信这件事。何必去得罪太子?而且也不能真的惩罚太子。
最后商鞅只把太子的老师抓去刺青,把太子的侍卫长抓去割掉鼻子,没敢动太子一根毫毛。